肖坤,文法与经济学院副教授,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24年。
肖老师追求的教学境界是: 走下讲台,走进心灵,不做误人父母的教师。 他认为,大学生会有为人父母的一天,不能耽误未来孩子的父母。
走下三尺讲台 走进学生心里
见习记者 姜善定 池雨
那不是肖老师吗? 刚吃完饭,一抬头,何欣就看到了坐在右前方吃饭的肖老师。只见他放下筷子,掏出了卫生纸擦嘴,然后就像他曾经在课堂上讲的故事一样,把自己刚用完餐的桌面擦干净了才将卫生纸放进盘子里,再起身,拿包,端碗,离开了。那桌面,比清洁阿姨抹过的还干净。
这就是肖老师,大学里第一个称我们为‘青年才俊’的老师啊! 何欣的思绪不禁飞回到了去年9月的第一堂思修课。
走出课本 走下讲台 走进心灵
每年9月,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齐聚武科大。 第一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上,听到老师这样的开场白,何欣感到新奇又自豪。
很快学生就发现,每次上课,肖老师西装革履,而且从不翻课本,但所授的内容却没有脱离课本精髓,每堂课都像一个主题演讲: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不仅是让人变聪明,更重要的是获得智慧。在大学,不仅要学知识、懂专业,也不单是为将来谋得一份体面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博雅’起来。 肖老师慷慨激昂的 演讲 就这样开始了,不时他还会用手轻轻碰一碰旁边同学的胳膊,似乎在说: 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哦。
提起肖坤老师,那些因 桌面不能放水杯 的规矩而 屡屡中招 的学生也都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老师不是说了吗,教室不是茶楼,《思修》课是教人讲规矩的,《思修》课本身也要讲规矩。 肖老师的解释他们仍铭记于心。
同时,思修课上的中外名言、寓言故事和纪录片《大国崛起》等,也被他们奉为了经典回忆。
肖老师上课的另一个规矩是: 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他强调: 大学主张个性张扬,培养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机器。肖老师希望以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所以允许学生不听课,只要学生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事就行。而那些诙谐睿智的语言,总能紧紧攫获学生的目光。
13级材料类拔尖班的班长刘新宇也从不担心学院查课: 上《思修》从不缺人,也没人迟到,每节课都有人抢前排!
中西结合 独特秘方 对症下药
肖老师的课贴近生活,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中外对比事例。
亲,走人行道! 去上课的路上,周若竹碰了一下室友的胳膊,两人相视一笑,回到拥挤的人行道。原来,她们是想起了肖老师上课时偶然提到的一个小例子: 我发现在我们学校,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也喜欢走在马路中央与机动车抢道,这不仅是忽视个人的生命健康,更是破坏社会的交通秩序,形同‘犯罪’,但在国外很少有类似情况。
张敬会则一直记着肖老师在国外某大学用餐的经历: 诺大的食堂只有一个清洁人员,学生在用餐后都会将桌面收拾干净。 自那以后,每次在食堂用完餐,他都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桌面上的残渣收拾干净。这个习惯,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肖老师并不是一个热衷过 洋节 的人,但每年有一个 洋节 他必过,不但自己过,还要求学生过。那就是每年的感恩节,他都会要求学生以 感恩父母 为主题,用 真心、真情 给家长写一封亲笔信。原因是: 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变化,让我们离书信越来越远。文字有时才是最自然的心灵表白。你在这里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一颦一笑都牵挂于父母的心上。感恩节,最重要的是感恩父母。 同时,肖老师自己也会给每位家长写信,每年上百封信他都一一亲笔署名,并附上详细的回信地址。
研究生雷媛媛说,自己不过 洋节 ,但感恩节除外,这也是受肖老师的影响: 一个人不管取得多大成就都应心怀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修养。
尽职尽责 关爱学生 不遗余力
肖老师很重视与学生的第一次交流,每年9月第一堂课的前一晚,无论多忙或者多晚,他的身影一定会出现在黄家湖校区,检查第二天上课用的多媒体能否正常工作。
每学期开学,肖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从大学里带走什么?这需要大家用心去体会,相信你们能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每学期期中,他又会召集每个班的辅导员开会交流,了解学生近况;而每堂课上,肖老师也会在课件上留下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 希望我们的师生关系不是有幸始、不幸终,而是有幸始,有幸终。 他真诚地说。
肖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深入细节,每当收到学生的短信和邮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他就回复好了;接到学生的电话,他也会习惯性地先挂断再回拨过去。
肖老师在青山校区办公,但与学生的交流都尽量安排在黄家湖校区。信息学院江同学在思修课结束后还是想和老师交流,在得知肖老师在下半学期在黄家湖校区没课,他不想等9月份老师来湖区了再聊,提出去青山找老师。可老师却告诉他: 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我就来黄家湖吧,毕竟我是老师,来黄家湖比你去青山要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