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校史】校友赵师梅:在昙华林参加革命 是十八星旗绘制者

作者:张继才编辑:李芳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

赵师梅(1894—1984),字学魁,湖北巴东人,小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在巴东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赴省城武昌求学。

在昙华林求学,在昙华林革命

1909年,赵师梅与堂弟赵学诗一道考入中等工业学堂(由湖北工艺学堂演变而来,是今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攻读电机专业。该校位于昙华林。赵师梅求学期间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时,湖北有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共进会的核心成员邓玉麟是巴东人,在新军当兵,他以同乡之谊联络在校学生赵师梅、赵学诗兄弟,给他们看一些革命的书刊,像《革命军》、《猛回头》、《烧饼歌》之类。在邓玉麟影响下,赵师梅加入共进会。后来,被任命为共进会在该校的代表,也就是负责人。赵师梅还主持同兴酒楼。开酒楼是个幌子,实际上它是共进会的机关,负责联络、发展士兵的工作。由于来往的人都要招待,酒楼资金告罄,无法维持,共进会就开设同兴学社,借学会之名,行革命之实,只是不再提供食宿,赵师梅还是负责人。同兴学社位于巡道岭,也在昙华林区域内。赵师梅等人借前后的两个机关,发展了不少人,仅在本校就秘密发展了20多人。

1911年9月,武汉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决定联合举义,建立领导机构,赵师梅的职务是“交通”,负责把指挥部的指令传达到各部队的革命党人。起义前,革命党人准备了各种文告、起义军旗等,其中,起义军旗十八星旗就是赵师梅兄弟和同学陈磊绘制的。军旗是共进会在日本设计的,全称是铁血十八星旗,又称铁血旗、九角旗、九角十八星旗。长宽比例为8:5,图案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轮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统治;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布于九轮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个省,寓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炎黄子孙。根据共进会领导人刘公的口述,赵师梅三人按式样、尺寸在纸上绘好,然后画在布上,再在武昌找一个裁缝,缝制20面,其中的18面在起义前完工,保存于汉口机关。10月9日,机关被破获,旗子被俄国巡捕搜去,转交湖北当局。另外2面的旗杆套没有做好。10日晚起义成功后,赵师梅找到了裁缝,取走那2面旗子,第二天军旗就在武昌上空飘扬。

10月10日起义总指挥部决定当晚起义,以南湖炮队的炮声为号令,赵师梅与堂弟赴南湖传达起义的指令,在返回途中被捕。兄弟俩被军警关押,但他们视死如归,困了和衣入睡。半夜枪声大作,醒来时,军警逃往他处,兄弟俩重获自由,加入到起义队伍中。

参加阳夏战争,在战斗中光荣负伤

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聚集到武昌阅马场原湖北咨议局大楼(武汉人俗称其红楼),商议建立湖北革命政权。起义前革命党原推定的都督刘公在汉口,此时汉口还未光复,不能到任,总指挥蒋翊武在10月10日武昌小朝街85号总机关险些被捕,出逃未归,参谋长孙武10月9日因炸弹爆炸受伤在汉口住院,其他重要人物或被捕,或被杀,领导起义的多为下级军官,资望不高,同盟会的领导也无人在汉。为稳定人心,争取各地响应,急须成立革命政府。首义的领导者们派人找出地方头面人物,商讨对策。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等旧军官、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立宪党人被革命党人觅得,其中汤化龙就是由赵师梅、陈磊找寻而得。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湖北都督,建立了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

武昌首义后,汉口、汉阳相继光复,湖北汉川、京山等地也纷纷响应。为扑灭革命,清廷派北洋军南下镇压。自10月18日至11月20日,湖北革命党人与之进行殊死搏斗,这就是武汉保卫战,史称阳夏战争。其中10月28日,著名的革命家黄兴亲临武汉,随即出任战时总司令,指挥民军,保卫武汉。赵师梅亲赴前线,参加战斗,还曾留下了一张戎装照。阳夏战争非常激烈,革命党人牺牲者不下万人,赵师梅在前线督战,十分勇敢。虽然手臂中弹受伤,但他最后撤退。

民国建立后,政府奖励武昌起义中的有功人员,赵师梅名列甲等功勋获得者,作为功臣被孙中山保送到美国留学。在理海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学成回国后,曾在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学院(后改名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与几所学校合并为武汉理工大学)任教,是这些学校电机系创始人。他行事低调,生活简朴,特别关心学生,资助了不少学生,在这几所学校享有很高的声望。1984年,这位辛亥老人去世,享年90岁。生前曾任武汉市政协、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电机工程协会顾问。

上一条:【校史】小史料披露大秘密:湖北都督府曾设在我校 下一条:李昌美:立足基层 做百姓贴心的健康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