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教育是公益而非生意

作者:周宛晴编辑:李芳发布时间:2018-05-02浏览次数:

近日,全国160家校外培训机构共同签署了《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诚信、规范办学。

多少年来,“教育”在人们心中都是件神圣的事业。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却让生意人嗅出了商机,把教育当生意做,为了赚钱,花样百出,让教育变了味。

生意化的“教育”,重点不再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而是如何把教育机构变成生意场所,如何多挣钱,快挣钱。在这种“生意经”的主导下,受教育者成了“砧板上的鱼肉”,想要接受“优质教育”,就要“大出血”。

但教育与其他行业终究不同,既然参与了育人,就要肩负起高于其他行业的社会责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从来就不是赚取金钱的工具,而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人类传承智慧、灵魂的火炬。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办教育,要有强国之责,怀公益之心。带着生意的目的做教育,不可能成就教育,它瞄准的是盈利。二者着眼点大相径庭,怎能以“生意”之枪去打“教育”之靶?

牛津大学平均每年要为每个本科生花费约1.7万英镑,剑桥大学经常动用学校其他资源补贴教学。“如果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每招一名学生都是在亏本,但我们并不在意这个,因为我们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剑桥大学校长博里塞维奇说。

全社会重视教育,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这句话并非唱高调式的空洞概念,而是呼吁全社会对教育这项特殊事业怀有敬畏,呼吁教育机构对教育规律必须遵循,呼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秉持谦抑。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高校要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志向、开阔视野、科学研究,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大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成为百花齐放的沃土,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能力、学会合作。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教师从事教学,要带动学生主动、互动学习,而非照本宣科;从事科研,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小心求证,而非寻求捷径。教师要将教育植根于爱中,为人师表,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将学生的成长成才当大事放心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社会的力量是捐资助学。在国外,校友捐赠是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我国这几年校友捐赠也日益加大,2017年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捐款超过10亿,其中一家校友企业捐款11亿元,创造了中国高校史上单笔最大捐款。然而相比国外,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捐赠率达到68%,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率是1%左右,差距仍然很大。社会捐赠是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视、反馈的标志。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意,是生意;教育,是公益。教育,是公益而非生意。怀着公益之心,才能让教育更美好。

上一条:【传古道今3】平仄传古今 诗中自有新天地 下一条:街头演唱为同学患病母亲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