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时评】大学去“官气” 该从称呼开始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李芳发布时间:2014-12-22浏览次数:

大学去“官气” 该从称呼开始

程 毓

12月5日,光明网刊登《听前外长话“称呼”》一文。文中谈到外交部机关的老传统:从上到下相互之间不称呼职务,老同志见了年轻一点的同志就喊小李、小张、小王什么的,年轻一点的同志见了上级或者年龄大一点的喊老李、老张、老王什么的。

小李,老王,多么亲近的称呼啊!“小”,有浓浓的关爱之情;“老”,有真诚的敬重之意。

这样亲近的称呼,在大学校园也是常见。大学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处,同事之间称呼“老师”,相互切磋请教,气氛融融;青年学子见到师长,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称呼“老师”表达他们的崇敬、爱戴之情。“老师”是大学校园里最美的称呼。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师们之间见面,凡有一官半职的,大都称呼官职。学生称呼老师,也是如此。似乎直呼“某某老师”,有看轻之意,或不懂规矩之嫌。

语言学家张博文教授曾分析说:“在官本位思想占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习惯于以职务称呼官员,一方面是出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对于权势的敬畏心理。”

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之一。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职场里,称呼都是与人打交道的第一步。如何称呼,既反映文化心态,还反映人际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就提出“大家互称同志”,改变职务相称的旧习惯。“同志”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彼此间最常用的称呼。

最近十多年,官场出现“头儿”、“老大”等变相称谓,甚至出现称领导为“老板”的现象。党员干部本是为民服务的“公仆”,这样的称呼,既容易使干部产生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还给普通百姓造成高高在上的感觉,拉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和感情。

同样的,大学是重铸人文信仰、教书育人之圣地,是传播科学知识、文明文化的殿堂。以官职相称,无形中会助长大学里的傲慢之态和浮躁之风。大学,是否应该回归“先生”、“老师”这样的称呼呢?

中国的大学一直追求“世界一流”,但一直难以如愿。有学者指出,行政化严重,官气严重,是问题的根子。在高校过分行政化的背景下,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在大学校园里蔓延。这有悖大学的本源,也有损大学的形象。

近年来,有关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不绝于耳,举措也是此起彼伏,但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不妨从“称呼”开始,先去“官气”。

称呼虽然是小事,但细微之处见文化。百度词条“老师”,指教学生知识的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

《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历代教书者都以此为荣。《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将国家兴衰与尊师重教并提。还有古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等同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大学校园里,无论干部、教师,还是普通职工,虽然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不同岗位,但都履行着育人之职。互称“老师”,或学生称之为“老师”,不仅是最高的尊称,更是对每位教职员工的提醒: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先正己身,为人师表,方可施教于人,要担起老师的责任,不辱这个神圣的称呼。

试想一下,以后高校若去行政化了,没有了行政级别,该怎样称呼呢?显然,“老师”是大学校园里最崇高、最神圣的称呼,也是校园里最亲切、最温暖的称呼。

康有为言:“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大学去“官气”,该从称呼开始。“官气”去了,大学的“学气”自然会浓。

上一条:医学院的辅导员 下一条:【时评】做服务湖北地方经济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