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课 功夫在课外
卢 蜜 纯
新学期伊始,有关高校课堂“点名”的奇闻不断引起热议:进门打卡、座位编号、课后合影。不知何时,课堂成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场。对此,大多老师深表无奈。
笔者认为,“点名”终究不是良方,上好课才是硬道理。
上海试水“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唯一100%达标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内却流行一句“行话”:与“100%教授都上课”相比,“100%教授都上好课”更难。那么,“上好课”究竟难在哪里?
由于大学课堂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课时少、任务重”成为很多大学老师的“心结”。老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课堂上不得不“十页一翻”,学生也不得不“一目十行”。
有人说,在大学里上课像“放电影”一样。既然课堂只是完成了短短的“电影放映”,那么,长期的“电影制作”又在哪里?当然是在课外。
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道理。孔子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游刃有余的课堂,自然离不开前期的备课。要想堂堂精品,节节优质,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课件。而且,由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迅速,为了避免“拿新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老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库。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之树才能常青。
课前备课固不可少,课前调研也不容小觑。学生究竟喜欢怎样学?中国自古就有“对症入药”和“因材施教”之说。去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期政治学科展示活动上,特级政治教师方培君展示了她针对政治课的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她花费了整整一年走访上海10多个区县,调查了4116位中学生。像这样了解学生的所需所好,每堂课对学生的“胃口”,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课堂自然大受欢迎。
仅仅在课前下功夫到底够不够呢?农民播撒了西瓜种子,要隔三差五去看看瓜究竟长得怎样。对老师而言,课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十分重要。国外许多高等院校提倡充分发挥老师的“课后督导”作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一贯主张“教学功夫在课外”,明确规定每一位教师要在课后安排办公时间,学生如有疑难问题,可在课后与老师预约面谈。学期末,老师的课后教学情况还要接受学生评价,并在网上公布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郭晓奎也曾提出:“高校必须建立团队骨干教师答疑辅导值班日制度,每周‘在岗’时间总计不少于10小时。”优秀的老师往往会在“课后练习”和“课后答疑”上花费心思,一方面能了解课堂质量,另一方面弥补教学漏洞。
总之,老师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在课外下功夫。无论课前,还是课后,都是教学环节里下“真功夫”的地方。功到自然成,只要在课外下了“实功夫”,课堂自然座无虚席,何须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