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于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见,教师是思政课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涵养直接关系着思政课育人化人之成效。
思政课教学效果问题因此得到了空前重视,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性极高,纷纷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提高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忙着在线上搞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乃至模仿电视节目,排练录制访谈或综艺类,然后上传至互联网以求吸引学生;在线下,教师们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忙得不亦乐乎,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讲着讲着忽然引吭高歌,有的飙单口相声,有的让学生上台演小品或情景剧,或干脆看视频,也有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拍微电影。总之,各式花拳绣腿层出不穷,目的还是为了吸住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他们将严肃的思政课教学庸俗化、娱乐化,结果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纵观这些花花草草、热热闹闹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些教师的浮躁,他们非但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也不愿意潜心治学,幻想用一些五花八门的形式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是徒劳的,是无法完成“立德树人”之重任的,也辜负了党中央对思政课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诠释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谈到的治学三境界,他指出:“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诠释,不仅对文艺工作者适用,对思政课教师同样适用。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思政治学,都要经历苦苦追寻、渐进渐悟的过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把育人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要有“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的执着和坚守,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最终才能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这才是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应有的治学境界。你一旦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思政学科的经典有了深刻的领悟,那么,在教学中你就能够游刃有余,充满自信,气场十足,非常自如地牵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你讲的东西是肺腑之言,自己相信,学生也信,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而我们的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学科的基本理论不学、不思、不悟,总想急功近利,弄些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吸引学生,这种做法显然是饮鸩止渴。为扭转这种浮躁之风,思政课教师应该严格遵循习近平诠释的治学三境界进行治学,对思政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著作要学、要思、要悟、要用。
第一,要学。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原原本本地系统地学习思政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一位教育家说,“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师更应该拥有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思政学科要善于学习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习近平指出“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尤其是要学习原著,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穿越时空的思想魅力,就在于以智慧之光照亮未来。”思政课教师只有学好原著,读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掌握真理的力量,课堂上才能有底气。习近平说“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第二,要思。学与思是密不可分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基础、读是过程,思是关键。如果只是一味地读而不思,只是机械地阅读,简单地浏览,缺乏应有的思考,再好的理论也难以吸收和消化,也就容易人云亦云。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难有所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难以融会贯通。“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第三,要悟。学和思的最终目的是参悟,是取经,是格物致知,是领略经典之中的思想、智慧和道理。一些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深、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悟透。“悟原理”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悟”是核心,“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拓宽拓深原理的过程。“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第四,要用。“学、思、悟”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基本理论和原理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空谈的。对于理论,不仅要精通它、归根结蒂是要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一些思政课教师不会联系实际,不会不举一反三,不会运用理论,导致理论和实际变成了没有关联的两张皮。切记“用”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对国际金融危机、西方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等问题进行剖析。
总之,高校思政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教师们只有严格遵循习近平同志诠释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使学生能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