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十大魅力学子10】陈敦熙:用专业知识解决家乡痛点问题

作者:梁诗乐 肖京杭编辑:李芳发布时间:2024-06-25浏览次数:

通讯员 梁诗乐 肖京杭

“带着梦想走出家乡,再把技术带回家乡,创新创业之路有困难也有惊喜和感动。”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陈敦熙说。2024年陈敦熙被评为“十大魅力学子”。他共发表专利4件,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2项,校级奖项30余项,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创业者,带领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国赛铜奖的佳绩,刷新了学院在该赛事的最好成绩。

将梦想落地成为现实,该团队的项目“一‘废’万利——开创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耐高温材料新时代”,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大背景下,打破技术瓶颈,提出了全固废材料化利用的技术方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环境保护。

梦想种子 慢慢发芽

陈敦熙,这位来自贵州省山区的青年,心中怀揣着一个坚定的梦想。他的家乡,贵州省磷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三,然而,他自幼便目睹了因尾矿大量堆积而引发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成长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家乡磷矿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周围村庄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小时候的那些经历,如同深深扎根在我心底的种子,从那时起,我就暗自发誓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家乡的环境。”陈敦熙每每谈及自己的创业初心,眼中都闪烁着光芒。这份初心促使他毅然报考了我校重点学科之一的矿业工程专业,踏上了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求学之旅。

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陈敦熙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环境问题。他在不断学习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赤诚之心,时刻留意着一切与家乡相关的信息。“现在科技发展太快了,通过网络平台,像 B 站上面的相关课程等各种渠道,我对磷尾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敦熙说道。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他了解到耐火材料后,便与研究该方向的学长针对“磷尾矿堆积”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最终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磷尾矿制备轻质隔热材料。确定了这个方向后,他开启了自己创新创业之路的艰难征程,然而,这条道路远非一帆风顺。

从零到一 在摸索中前进

陈敦熙将自己的想法与胡南燕老师交流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了一支以矿业工程专业学生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想要利用专业知识技能来解决磷尾矿堆积问题,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

团队组建之初,便面临着成员知识面较窄、对耐火材料学、实验仪器、晶相分析等专业知识了解不深的难题。“意识到问题后,我们白天在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就查阅文献学习,常常很晚才离开实验楼,努力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陈敦熙回忆道。在实验初期,还遭遇了实验设备紧缺的困境,他们不得不每天把尾矿过筛加工成粒径 200 目的细粉再压制成形,对产品进行微观表针检测。

在互联网+大赛备赛期间,每天早 8 点到晚 11 点,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成了他那段时间的生活常态。“做科研确实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我也享受其中带来的惊喜和感动。”在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中,他们不断汲取经验,砥砺前行,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三大突破。一路的风雨兼程,一路的磕磕绊绊,创新创业之路开始崭露头角。

保持初心 将构想转化为实物

陈敦熙深知“只有实地考察调研,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他和团队多次在暑期奔赴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工业园,对兴发集团等磷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与各个企业交流询问磷尾矿处理的现状和方法。他们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调研。

终于,他们突破重重难关,将构想转化为实物产品,并制定了产品落地发展规划,开启了创业之路。目前,他的公司已于 2022 年 11 月注册,并在家乡——贵州省贵阳市烽县成功开展了第一次试点活动,随后与相关磷矿企业达成合作,助力企业进行绿色转型。未来,公司的隔热耐火材料将广泛应用于高温工业,既助力降低碳排放,又能解决环境问题和市场需求。

陈敦熙感慨道:“目前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路还很长,但我们会始终聚焦社会问题,让科研初心一直传承下去。”技术研究成果成功落地,创新创业之路正大步向前。指导老师柯丽华评价道:“陈敦熙同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组织能力更是一流,‘创新创业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相信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相信在未来,该项目在团队的努力下将惠及全国各地更多的矿区乡村,同时形成“产学研”的链式模型,低年级科普学习、高年级科研探究,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加入团队,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敦熙和他的团队,正带着梦想,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行。

上一条:相聚黄家湖促基层医院发展 论老年人常见消化道疾病诊疗 下一条:【十大魅力学子9】杜昱蔚:全面发展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