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通讯员万瑞涵)一封来自于共青团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的感谢信,从银色草原跨越千里抵达武汉科技大学,信中高度赞扬了我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万瑞涵、龚子毅、方子豪、戴雨薇、夏鑫睿、余子洁6名成员为博州教育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近日,全体校领导对此作出批示,对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致以充分肯定。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武汉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已扎根服务8个月。据悉,这是我校自开启研究生支教团项目12年以来首次派遣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西北边疆地区开展支教工作。这封跨越八千里的感谢信,无疑是这支“探路者”先锋队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校领导对感谢信的批示与肯定,让研支团成员们备受鼓舞,集体研究决定由现有的6名成员成立“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并与武汉科技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联合设计专属队标。
既取“石榴籽紧紧相依”的意象,象征志愿服务队成员团结一心,又呼应新疆地域文化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团结寓意,两侧代表石榴叶,又隐含校徽基因,将学校文化内核融入新疆民族团结事业,以青春力量践行“团结稳疆、服务兴疆”的使命担当。

“武汉的长江大桥和我们的赛里木湖,哪个更美?”维吾尔族学生门则热·奥斯曼小心翼翼地将手写信装入信封,这封信马上就要被寄往四千公里之外的武汉了。目前,“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品牌项目“助苗计划——书信往来”已在博州地区顺利启动。团队成员发现,传统支教模式存在情感联结浅层化问题,而受援地青少年“走出新疆看世界”的期盼与武科大学子“感知边疆育情怀”的需求形成双向奔赴。手写书信特有的温度感与仪式感,恰好能构建可持续的情感纽带。未来。团队将持续抓住这一教育痛点,将“见字如面”的传统形式升级为“书信+美育”“书信+研学”的立体化育人工程,让横跨四千公里的对话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
校团委副书记张鸿彬表示:“教育帮扶需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石榴籽’志愿服务队的诞生如破土新芽,期待其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支以民族团结为基因、以教育深耕为血脉的队伍,正将“钢骨筑梦八千里,赤籽共育鄂博情”的口号化作具体行动。从博州课堂里的谆谆教诲到鄂疆两地的文化纽带,从支教青年的倾情奉献到万千学子的心灵共振,“石榴籽”将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祖国西北边疆扎下教育之根、开出团结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