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长江日报记者谌达军于我校开展新闻讲座

作者:段思羽 刘之豫 胡逸璇 王磊编辑:周同江发布时间:2025-10-25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段思羽 刘之豫 胡逸璇 王磊 摄影卢雨晴 陈家玉)10月23日,我校邀请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长江日报科教新闻部主任谌达军于41101教室开展新闻讲座。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魏敏,校报总编辑、记者团指导教师程毓,校广播台指导教师杨鲜,新媒体中心指导教师覃宇以及记者团成员参与此次讲座,一同分享、交流新闻实践经验。

2310C

谌达军以“为了和平—寻访苏联志愿对援华抗战故事”为题,结合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武汉上空的鹰》的创作过程,将讲座分为“血肉长城”“飞跃天山”“正义之剑”三部分,深入解析新闻还原历史的作用。他历时十年跨国寻访,基于首次公开的苏联原始作战要报、谈判纪要及志愿队后裔提供的书信等档案完成作品,还原了29名安葬于武汉的苏联飞行员事迹,推动烈士纪念碑增刻英名,填补苏联援华空军抗战研究空白。

3C123

谌达军以战地摄影作品《中国娃娃》为例,将在场听众回忆带至淞沪会战期间,重温照片背后日本帝国主义恶行的揭露及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苦难的故事,强调道:“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新闻核心是‘众人之事、人民利益’,本质是责任感。”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谌达军一边展示苏联志愿军来华路线图,一边提出,“历史和新闻不可分割,既要把握当下,也要把握历史的景深。”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他找到了一本详细记录着苏联志愿军大队长波雷宁的航空记录记录本,同时还找到《拉贝日记》中对应时间的记载,有力反驳了当时有关苏联虚假支援的言论。

魏敏对谌达军的分享总结道:“谌达军从自身经历出发,跨越国界、跨越人的心灵,用新闻记者的责任感讲述故事,用他的笔端定义了如何用新闻去报道和平。”她结合泰戈尔的诗句为在座学生送出祝福:“愿你们以新闻为翼,翱翔在和平的天空!”

36A1C

据悉,谌达军已聘任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人文与新媒体微专业兼职教授,后续他将在数字人文与新媒体微专业的课堂中,与学生们分享更多的新闻采访故事和个人见解。

上一条:校团委举办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返校欢迎会暨新老交流会 下一条:长江日报科教新闻部主任谌达军受聘为我校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