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正文

银龄教授播撒红色火种 引领青年赓续精神血脉

作者:严丽秀 郭海沙编辑:周同江发布时间:2025-11-08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严丽秀 郭海沙)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孙君恒,多年来潜心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通过《武科大似水年华》《武科大往事回首》等著作,将校友郑位三"土制地雷炸毁日军运输线"、李四光"地质报国拒高薪归国"等鲜活事迹化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生动教材。

7E973

红色故事点亮青春信仰

在孙君恒的讲述中,他带领我们走进了那段令人热泪盈眶的历史。

就读于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我校前身)的郑位三,从鄂豫皖根据地新四军第四支队转战至边区新四军第五师,在鄂东游击战中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即便因长期营养不良晕倒在指挥岗位,他怀中仍紧揣着写有“为真理而死,虽死犹生”的手稿。

另一段让孙君恒热泪盈眶的记忆,是校友李四光的“地质报国”之路:为实现强国梦,李四光数度调整专业方向,最终投身地质学科,获英国理学硕士学位后拒绝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践行“努力向学,蔚国为用”的誓言。抗战时期,他踏遍西南大地为工业内迁勘探矿产资源,用专业学识支撑民族工业存续。

薪火相传润育时代新人

除了以文字镌刻历史,在课堂上孙君恒为学生讲述这些红色故事时,学生们聚精会神聆听,教室里不时响起共鸣的掌声。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2024级研究生王富林激动地说:“老师,您讲述的故事让我们深受震撼。通过您的书,我们不仅触摸到武科大的光辉校史,更真切理解了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

“这两本书是我们了解校史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我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4级学生吕鑫宇说,观看阅兵后,祖国的强大与民族的自豪让她心潮澎湃,也更深刻意识到青年责任。她表示道:“我们将继续深挖校史中的红色资源,让革命先辈的事迹走进更多人心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据了解,孙君恒时常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起这些我校红色历史,为新生代传递我校红色薪火。

43004

实践教学浸润青年心灵

孙君恒对红色故事的探索不止有文献,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李四光精神,他还带领学生参观李四光故居、亲自前往抗日占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于今年8月28日到大悟参加新四军抗战研讨会,参观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

孙君恒研究的“白求恩1938年在武汉”曾发表有论文,且有《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这些文字成为研究这段红色故事的珍贵文献。

据孙君恒介绍,我校红色基因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我校至少有15名学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并加入党组织,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情怀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典范,孙君恒始终坚守教育一线。他通过史料考证、现场教学、专题研讨,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与青年对话。其著作已成为武科大学子读懂初心的"精神家谱",更推动红色文化走出校园,在新时代青年学子心中栽下理想信念的种子。

下一条:我校开展“向美讲堂”之以舞之名邂逅《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