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科大网讯 11月6日下午,我校卓越工程师学院组织2025级新生赴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开展“探寻钢铁根脉,锤炼工程素养”主题实践活动,实地探访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地标”的武钢1号高炉。此次活动以工业遗产为课堂,以工程文化为纽带,将校史红色基因与企业红色资源深度融合,践行“钢铁品质”育人理念。
在武钢技术专家的引导下,师生们沿“历史脉络—技术革新—精神传承”三条主线展开参观。在高炉本体展区,锈迹斑斑的炉壁与现代化的智能操控系统形成鲜明对比,专家详解了从人工投料到“无人工厂”的转型历程,展现我国钢铁工业“艰苦奋斗、创新突破”的发展轨迹;在红色教育展区,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品与沉浸式场景,师生重温了十八省市支援建设的壮阔岁月,深刻理解“是钢就要成脊梁”的精神内涵;在技术创新展厅,铜冷却壁、薄炉衬技术等自主创新成果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站在毛主席视察过的炉台,仿佛能触摸到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脉搏。”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级学生彭德政感慨道,“老一辈建设者陪炉吃、伴炉睡的奋斗故事,让我对学校‘坚韧不拔、勇承重载’的育人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据悉,武汉钢铁有限公司1号高炉作为国家工业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创新基因,是武汉市唯一一处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认定的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同志亲临见证首炉铁水出炉,留下“高炉炼铁又炼人”嘱托。这座仅用14个月13天建成的“功勋高炉”,打破西方“天方夜谭”断言,累计产铁5426万吨,获中国钢铁协会“冠军炉”称号。如今退役后经保护性改造,成为集历史展陈、技术科普、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其“修旧如旧”的改造智慧、“炼铁炼人”的精神传承,为全球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提供了“武汉方案”。
此次参观活动是卓越工程师学院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红色钢铁熔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学院将持续依托武钢等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把工业遗产转化为育人阵地,让学生在触摸工业文明、感悟工程精神中,锤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培养新时代“钢铁脊梁”筑牢实践根基。
未来,卓越工程师学院将继续围绕低碳冶金、智能制造等领域,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企业出题、师生解题、协同答题”的创新培养模式走深走实。(卓越工程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