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记忆
――两个将军校友的抗战故事
作者:张继才
在70年前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外敌侵略,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两位将军是我校校友,一位是新四军第二师政委郑位三,另一位是国军第八军第一七九师师长丁炳权。
郑位三:华中敌后抗日的领导者
郑位三,(1902-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是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友,1918年至1922年在学校前身――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在中共早期党员肖楚女指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反帝反封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受党中央派遣,郑位三从延安赴鄂豫皖根据地,从事领导根据地的抗日运动。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共将陕北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将留在南方打游击的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在鄂豫皖根据地,郑位三改编红二十八军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为了培养从事敌后工作的军事、政治人才,郑位三开办了“游击队干部训练班”、“青年训练班”、“党员训练班”。
1938年6月,中共湖北省委成立,郑位三任副书记。省委下设鄂东、鄂南、鄂中特委和鄂西、鄂北中心县委。郑位三兼鄂东特委书记。在鄂东,郑位三派遣干部深入各县,建立抗日武装,恢复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战,他还与当地的国民党政府、军队联络,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国民党军队撤离后,中共鄂东特委坚持敌后抗战,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在黄州沦陷的第二天,一支700余人的“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建立起来;在黄陂,鄂东特委黄陂支部建立了“人民抗日自卫队”,其它各县的抗日武装也纷纷建立起来。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原局,负责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郑位三是中原局领导人之一,他与刘少奇、朱瑞、朱理治、彭雪枫任中原局委员,刘少奇任书记。中原局撤销了湖北、河南省委,另行成立豫鄂、鄂豫皖、鄂中、鄂西北等区委,郑位三兼任鄂豫皖区党委书记。在鄂豫皖区党委领导下,大别山抗日武装不断壮大,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第六大队、第七大队先后建立起来。
1939年,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根据指示,新四军成立江北指挥部(后改组为皖东军政委员会),郑位三任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另外四位是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邓子恢),并兼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委。1940年,郑位三领导建立淮南根据地,这是中共在华中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江苏盐城重建,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委,下辖七个师,其中,江北的第四、五支队合编为第二师,师长为张云逸,郑位三任政委。在郑位三、张云逸领导下,淮南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43年,作为华中局代表,郑位三被派往鄂豫边区,指导边区抗日工作,在他与李先念等人的领导下,边区得到很快的发展,到1945年,建立了7个专区和39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边区人口达1300多万,边区内的新四军第五师5万人,民兵30万人。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郑位三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丁炳权:为民族战争捐躯的国军将领
丁炳权(1897-1940),湖北云梦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九七师中将师长,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他是武汉科技大学校友,毕业于学校前身――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丁炳权爱好文学、政治学和伦理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在北伐军进入湖北时,曾率别动队,挥舞28柄大刀,令敌军闻风丧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丁炳权在湖北省保安队的基础上组建一九七师,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丁任第一九七师师长兼长沙警备司令。他身经百战,抗战中就参加了武汉会战、鄂南游击战和南昌会战等大战。
在武汉会战中,丁炳权率部驻防鄂南阳新一带,此处是日军进攻武汉的必经之地,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疯狂进攻阳新,第一九七师顽强抵抗,丁炳权身先士卒,重创日寇,击毙敌军2300余人。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第一九七师奉命开赴湘鄂赣边区,开展敌后游击战,多次在通山、大冶、黄石等地袭击日军,与日军激战百余次,日军闻之胆寒,悬赏重金欲捕捉之。
1939年3月,日军12万人在冈村宁次指挥下攻击南昌,中国政府为保卫南昌,组织了南昌会站。国军第八军担负江西武宁作战任务。丁炳权所部负责攻击瑞昌、阳新一带的日军,战斗异常激烈,日军飞机、坦克对我方狂轰滥炸,一九七师阵地几乎夷为平地。虽然伤亡惨重,但丁炳权奋力还击,组织部队发起猛烈攻击,因日军阵地工事坚固,炮火猛烈而未能奏效。3月28日,南昌陷落。
4月21日,国军第九战区奉命发起反攻南昌的战役。丁炳权再度率兵参战,一九七师先后功课日军驻守的通山、鄂城等地,5月初,丁部在官埠桥一带围歼数百日军,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质。由于天气酷热,加之十几个昼夜连续作战,身体疲惫不堪,丁炳权中暑病倒。战区长官薛岳等人劝其下战场就医,但丁炳权全然不顾,继续操劳军事,在病榻上指挥作战,终因身体衰弱,于1940年1月25日以身殉国,年仅44岁。
1940年11月,国名政府军事委员会明令予以褒扬。后人赋诗称颂道:“北伐大刀伤敌胆,硝烟烽火御倭蛮。长沙粤汉防沿线,鄂赣山区扼要关。山野指挥游击战,战功显赫马鞍山。洪都阻日消凶焰,经月操劳憔悴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