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次青年学者民间学术沙龙纪实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08浏览次数:

不同学科交流 碰撞创新火花

一次青年学者民间学术沙龙纪实

作者:李易诚

4月24日,武汉春雨绵绵,我校楚天学者信息学院柴利教授充满了期待 由他倡导并组织的跨学院、跨学科,纯民间的 学术沙龙 即将举行。

下午两点,天空下起细雨,带来丝丝寒意,但这挡不住与会者前往信息学院406室的步伐,青年学者们陆续来到会议室。由于来自不同学院,他们之间大都不相识,进门时轻声问: 故障处理的学术交流是这吗? 柴利教授一次次起身,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座。

两点半,椭圆形的会议桌前已坐满两圈,前排是青年老师,后排是青年学生,每个人手上或桌前放着笔和本子。

作为活动的发起人,柴利教授宣布学术沙龙开始: 大家先依次做个自我介绍吧。 听完介绍,记者知道,参加者有老牌机械学院的,有劲旅计算机学院的,有东道主信息学院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全都是博士,或老师,或学生。仔细数一数,有40余位。

柴利教授开门见山地说: 这次沙龙主题是故障处理,今天来的都是做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大家把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出的成果,或者热点难点、正在研究的方向都可以拿来讨论。 说到这,他环顾四周,语气加重地说: 不存在保密或怕他人窃取自己研究成果的想法啊。大家是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交流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合作。 听到这句话,与会人员都不禁互相看看,发出轻轻的笑声。

柴利教授个子不高,脸颊消瘦,但说话声音洪亮,眼睛放着光芒,给人阳光、积极、进步的感觉。他的讲话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活跃了交流的气氛。

沙龙 分为两个环节,先是5位主讲人做研究报告和听众提问,后是自由讨论环节。都是围绕 故障诊断理论与应用 主题开展。

成果展示 精彩纷呈

第一位主讲人是机械学院从教四年的青年教师肖涵, 我向大家汇报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PPT呈现大量的图表,他结合图表作讲解。可能由于演讲投入,肢体语言丰富生动。讲 线性 和 非线性 的一个图表时,他手臂时而伸直,时而弯扭,配合讲解,图表在他的点拨下像被赋予了生命。

记者注意到,计算机学院的张波涛老师自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肖涵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他目不转睛,如果有了好的想法,又立马低头, 吧啦 、 吧啦 ,随着敲击键盘的声音,一串串文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不禁让人想起一个名词 程序猿 。

随后主讲的是机械学院青年教师徐增丙,他的报告主题为 基于多特征域集成fuzzy ARTMAP的高可靠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他穿着银白色西服,肤色黝黑,方型脸,书生气中透着帅气。与前一位主讲人众多艰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不同,记者这回抓到了主讲人的脉搏, fuzzy ARTMAP分类器的选择与集成 。他的报告主题鲜明,就是要通过该种手段达到故障检测的高准确率和低误报率。

第三位上台的是信息学院青年教师张永,他穿的是一件海军蓝上衣,在与会者中格外引人注目。他围绕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故障检测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介绍了基于观测器的非线性非一致分布时滞NCSs的鲁棒(鲁棒是Robust的音译,也就是健壮、强壮、坚定的意思)故障检测和基于多信道数据传输模式的故障检测研究,即两种故障检测的手段。

听完张永的报告,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小时。记者虽为工科学生,但也感觉报告很难听懂,有些坐不住了。环顾四周,目光扫视之处,与会者大都保持着同一个坐姿,即身体笔挺,头侧向讲台,一动不动。 真专注啊! 记者心想, 这么好听吗?他们这哪里是听学术报告,个个仿佛在看美国大片。

讲的人认真,听的人专注,记者不好意思开小差,立马收回目光,试着仔细听。听着听着,慢慢地,感觉有的概念自己似乎学过,有的创新思想可以用在很多思考和研究中。听进去了,便感觉有趣了。

之后主讲的是信息学院博士生严保康,他分享了自己正在做的论文《低速重载机械早期故障稀疏特征提取的研究》。由于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他很谦虚地表示: 希望各位指点批评。 在所有主讲人中,他的声音最为洪亮有力,话语中尽显阳刚之气。虽是学生,和老师们在一个舞台上,但他丝毫不胆怯。

最后分享研究成果的是信息学院教师陈建良,他的报告主题为 LPV(线性参数变化)系统执行器故障的鲁棒可靠跟踪控制器设计 。他介绍: 我觉得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目前还没有什么突破,希望能和大家探讨一下。 报告中讲到有很多引理、定理,他的推导过程严谨细致,非常认真。

两个小时的报告环节中,台下与会者听得入神,偶尔拿笔沙沙地记录着要点,或与邻座讨论几句。没有人走动,没有人玩手机,大多数人连水都不喝一口,除了主讲人的讲话和台下讨论的声音外,再无其他声响。大家积极参与到其中,时间在轻松浓烈的学术氛围里飞逝。

交流碰撞 激发创新

5位主讲人的报告之后,接下来一个小时的交流讨论环节更是将此次 学术沙龙 氛围推向了高潮。

我提3个问题。 交流环节,计算机学院的青年教师张波涛第一个发言, 你们样本分析的方法,能不能用在医学病理检测上,建立一个样本库,病人不用看医生,通过病理对照,就能诊断得了什么病

信息学院的年轻女教师刘晓玉对其中一个老师的报告提出质疑: 刚才那位老师故障设置的前提条件是0-1之间,这是不是合理?阀可能震动到60%达不到70%,那就只有0.5,还有可能是负值。 她用手比划着说, 0-1之间的数据是否更好处理?

机械学院徐增丙结合自己经历抛出疑问: 轧钢过程中有震颤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有太多影响因素会影响模型建立和数据分析。 他望望大家的表情,好像在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继续说, 建立模型之前都是居于数据的,要在平衡工作点下求偏置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初等模型。 他指明关键点, 生产中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性,一种工况我们做一个模型,关键我们要有数据。

交流环节上,与会者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有的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有的发表学术见解,大家畅所欲言。学术沙龙的氛围科学求实、自由开放,笔者更是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不知不觉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 春风 吹动与会者的笔记本翻过一页又一页。柴利教授说: 故障诊断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电机系统。我们做学问,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问题,视野不能太窄,广泛学习才能触类旁通。在现代科技分支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大家能够进行互补,把有限的资源结合起来,未来的发展是很值得期待的。

大家有做应用研究,有做理论研究,有做机械设备,有做数据模型,有做网络编程。今后能不能合作,一起做些高水平研究? 柴利教授的话音刚落,大家纷纷点头,好!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下次学术沙龙,欢迎继续参加,分享最新进展。

沙龙结束,大家互相留QQ号、手机号,三三两两地在交谈中陆续离去。计算机学院的张波涛还意犹未尽,继续和信息学院的陈建良兴致勃勃地聊着。

单一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越来越难,老师们之间要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争取做一些更深的研究。 柴利教授告诉记者他组织沙龙的初衷。

参加完此次 学术沙龙 ,记者一方面深感自己学问的不足,以后需要加倍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被青年学者严谨、认真、创新的精神所打动。他们谦虚、好学、质疑,这都是科技人员应具备的科研精神和品质。柴利教授自发组织学术沙龙的做法,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敢于打破学科壁垒,自我反省和总结的学术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个旁观者,记者感觉这次沙龙达到了跨学院、跨学科的学者分享科研成果经验,碰撞科研创新火花的目的。学术交流将促进他们之间相互了解、共同合作,促进学校科研更上一个台阶。希望这样的学术交流多多益善!

上一条:大学里的“霸” 下一条:大学“拼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