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听他们说……

作者:学校记者团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10-01浏览次数: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本报记者采访了9位1978年出生的青年教授,了解他们对改革开放40年的认识,以及带给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从他们的成长过程和现时感悟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身处伟大时代的感恩、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期待。

改革开放40年,听他们说……

冯涛,资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环境功能新材料。

为中国点赞,为改革开放点赞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我国高等教育从一粒微小的种子,破土萌芽生长,成为今日参天大树。

这些变化,冯涛经历着、感受着,并从中受益。

2014-2015年,冯涛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环境功能新材料领域的研究。

“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冯涛掷地有声,“也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更多境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聆听学术报告,参与课题组交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冯涛乐此不疲。“到了国外就要多学习交流,出国访学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手段,开拓了国际视野。”冯涛坦言。

改革开放后,国家敞开大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开展对外交流。“国家大力支持老师出国交流学习。”冯涛说,“我们能够与国外科研人员相互学习切磋,提高科研能力,实现‘共赢’。”

访学期间,冯涛经常与美国当地人交流。冯涛说,有些人在改革开放后来到中国,“中国的变化真大,与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他们说得最多的话。

“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被中国巨大的变化所震撼。”冯涛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向前。“为中国点赞,为改革开放点赞。”冯涛感谢这个时代。 (记者 李玉飞)

刘涛,资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矿物高效提取及资源综合利用。

处在改革开放时代,我很幸运

“处在这个时代,我很幸运!”刘涛笑呵呵地说。2013年,他荣获第十一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成为学校首获该奖项的青年教师。

刘涛获奖的背后不仅反映出学校发展的强劲势头,也体现了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时代的发展助力个人的成长。”他反复强调。

2013年,学校进入省部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行列。“当时我具备资格申报省青年科技奖,有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竞争的同等机会。”刘涛说,“在一些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其中,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由于刘涛在矿物高效提取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推荐他申报省青年科技奖。弄清申报文件,准备申报材料,刘涛一丝不苟。经学校科协组织初评推荐、省科协组织专家综合评审后,湖北省委组织部公示。好消息传来,刘涛成功入选。他兴奋地说,“这是最好的礼物。”

“当我拿到荣誉证书时,内心开心极了。那一刻,我很幸福。”刘涛回忆起来,仍很激动。

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仅20人入选。目前,刘涛是学校唯一获奖者。2017年,他又被湖北省科协推荐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刘涛显得自豪而有底气。(记者 李玉飞)

李享成,材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特种高温功能材料、耐火材料。

个人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改革的春风吹过九州大地,人才有了自由择业的机会,科研人员有了海外深造的出国访学机会。李享成,就是成长在改革开放沃土中的一位幸运儿。

1996年,国家开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试点。到2000年李享成本科毕业时,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率已达100%。李享成所在班级的50名毕业生中,有15%选择考研,剩下的85%均是自主择业。

“现在,我们班有30%的人位居高管或总经理职位,15%的人自己开公司,这些个人成就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李享成说。

本科毕业时,李享成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硕博读完,重回本科的母校武科大工作的他,在工作中,又赶上了国家留学基金政策的实施。

2016年,李享成被公派赴英国进行交流访问。

在英国的交流访问过程中,李享成发现,我国高温材料实验检测设备品牌、型号与英国相同了;我国数据库在查找外文学术资源上已十分便捷;相较于欧洲在科研上偏重理论探索,我国在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等方面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出国学术交流给我带来的全方位社会、文化体验和学术交流视野,异常珍贵。”李享成说。

国家改革带动学校改革,我校职称评定改革让李享成为其点赞。“以前是论资排辈,现在是唯才是举。”教学、科研、国际影响力、科技服务几大方面,教师只要有成绩,就可以评更高级职称。“我是2013年评上教授的,这在改革之前,想都不敢想。”李享成说。 (记者 周宛晴)

李晓卉,信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智能电网、物联网,复杂网络。

时代给了我更多的机遇

“留校任教、读博期间被推荐出国留学,回国后破格提拔副教授、教授。”李晓卉说,“改革开放给了我无尽的机会。”

2003年,她在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的政策好,给我在职读博的机会。”李晓卉在任教期间,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方康玲教授门下攻读博士。

读博期间,方教授还将她介绍给其他导师,让她在导师们的带领下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不同的老师那汲取养分,成长得很迅速。”

信息学院柴利教授得知李晓卉在做“传感器网络”研究,发现她有潜力,将她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位韩国学者。这位国际知名学者提供她全额资助,赴韩做学术研究。

“在国外,我获得了新的机遇。”在访学的两年期间,李晓卉完成国家级项目2个,发表EI论文4篇,SCI论文1篇。回国后凭借研究成果破格晋升副教授,次年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完成基金项目后,在2015年7月因为科研成果出众,晋升为教授。

信息学院热心地帮她联系,受澳大利亚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邀请及资助,2016年11月至今,她在澳大利亚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RC)电网实时通信的研究。

这些年,走在绿色通道上的李晓卉切身地感受到,“时代给了我更多机遇。”(记者 徐长俊)

刘浩,材冶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先进隔热材料。

赶上了改革开放,生活越来越美好

从1999年高校扩招,到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起改革开放40年,刘浩不禁感叹:“我们这批人,赶上了改革,一次次见证着生活是如何越来越美好的。”

2007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刘浩坐着702路公交,伴着一路扬尘来到了武科大任教。

初入学校,刘浩偶尔能听到年老的教师说起上世纪90年代的住宿环境:筒子楼,共用的卫生间、厨房、走廊,狭小的空间里住了数十人,犹如蜗居。

两年后,学校安居工程启动,在青山校区东院为老师们分配了住房。选到住房的刘浩兴奋不已,对住宿环境与后勤服务质量啧啧称赞。

“电梯坏了,水、电有问题,最先想到的就是给后勤打电话。”刘浩说。在刘浩眼里,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住在校内,感觉很温馨。

除了生活待遇提高,改革开放的浪潮,也同样让学术科研迎来“春天”。

“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出台,让科研项目有了国家扶持。我校也鼓励老师申报国家项目。

“这是国家的进步、学校的进步。改革开放,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前进的脚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刘浩感慨道。(记者 周宛晴)

王文杰,资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矿床地下开采、地压监控、巷道支护等。

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真好

“出国访学越来越普遍,不再是‘稀罕事’。”作为中国40年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参与者,王文杰惊叹时代的变化。

2016年1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王文杰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做访问学者。

“与以前相比,现在公派访学机会多,国家有专门经费资助。”王文杰说,“我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国家鼓励高校教师出国交流学习。”

“走出国门的那一刻,有一种自豪感。”王文杰脸上洋溢着喜悦。

在阿德莱德访学期间,王文杰还遇见了大“喜事”,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强大。

2016年10月,中国驻阿德莱德总领事馆建成开馆。南澳州州长、州议长、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代表,阿德莱德市长,南澳州政府、议会、企业界、学术界、媒体等各界人士300余名嘉宾出席。“中国的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我们在国外腰板更加挺直了。”王文杰感叹。

回国后,王文杰当起了两国交流的“信使”,促成了两校“联姻”。

2017年,阿德莱德大学许潮水受聘为我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双方拟在研究生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这些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我校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成长在改革开放时代,真好!”王文杰说。(记者 李玉飞)

王玉华,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

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

2007年, 王玉华教授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我校,进入理学院成为一名教师。10年间,他在科研、教学等方面不断努力,尽力做好能做的每一件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发表多篇SCI文章,科研业绩显著。

“最自豪的事是在科研工作中有所收获。”“ 平日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全国各地做实验、写文章、做课题。”采访中,他大部分时间都是谈他的科研工作。

从2011年成为研究生导师以来,8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其中7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人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有学生均发表二区以上SCI收录的文章。

他还积极培育本科生从事科研学习。“今年,我指导的一个本科生在SCI二区上发表了文章,现在她被全球排名前十的学校录取了!”

谈到学生时,王教授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我希望我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可以学业有成;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成就自己的人生。”

对于事业的不断追求得益于家庭重视教育的理念。王教授有一兄一姐,三个都是博士。父亲从小就教导他们“知识改变命运。”

“探索未知世界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是王玉华孜孜不倦追求的源动力,“希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地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通讯员 陈燕清)

任大军,资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壤有机污染修复、工业废水控制。

以学术之心、团队之行与时代共舞

2006年,任大军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我校任教,

科研初期,任大军没有招收研究生资格。“只能从其他老师那里‘借’研究生。”任大军有些无奈。

“没有任何经费,拿工资贴补。”任大军坚守“阵地”。这样的“苦日子”持续了3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学校也大力鼓励老师搞科研,让我充满信心。”任大军有了底气。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任大军第4次才成功,“离不开学校的引导与支持。”

改变,从2009说起。那年,任大军评上副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3年后,他着手组建团队。

在科研上,任大军提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师生间纯粹地讨论学术,他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越来越喜欢参与到科研中,干劲十足。”任大军自豪地说,“老师、学生与科研之间产生了良性循环,成果不断涌现。”

任大军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次就中,又先后主持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杰青项目,参与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发表论文近50余篇。

如今,团队已壮大。“群里有3位老师,近20位研究生。”打开课题组QQ群,任大军乐得合不拢嘴。

“课题组的壮大离不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课题组一步一步走来,任大军很欣慰。(记者 李玉飞)

张传洲,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鞅空间理论及二进调和分析理论。

身上的责任促使我更努力地工作

“前不久进行了研究生答辩,我带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做得不错。我教学的线性代数、概率论、出变函数这三门课的考试也都在顺利地进行。”张传洲笑着说。

是什么动力让他把工作完成得如此好?张传洲说,去年刚添了个小孩。说到小孩时,他眼里散发着幸福的光芒。

改革开放至今有40年,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响应号召的人越来越多,张传洲便是其中一个。

在2008年时,张传洲有了第一个小孩。他开始期待第二个孩子,但是国家政策摆在那,他也只能是希望。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张传洲满心欢喜,便和爱人商量再要个孩子。

于是,在漫长的备胎、养胎过程中,张传洲每天下班都会赶回家照顾爱人和大孩子。2017年年底,在满心期待中,张传洲的家里迎来了新成员。“孩子们的存在,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可以说,是他们促使我更努力地去工作,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现在医疗水平提高了很多,交通也很方便。”张传洲说,前几天小孩发烧了,坐个车马上到了医院,几天后小孩身体就恢复了,“这要是放在40年前,可能急着团团转。”(通讯员 陈燕清)

上一条:【晒问题 找对策7】公共场所的喧哗声 下一条:萌新攻略:专利申请,离保研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