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改革直播间14】知识融合 能力拓展 城建学院多专业协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作者:程毓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7-11-10浏览次数:

教育部2011年提出工科院校“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2012年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推进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建筑人才的培养质量,城建学院积极探索多专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知识融合 能力拓展

城建学院多专业协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见习记者 艾周梦 魏 恒

“一个工程项目从前期策划、设计、施工到验收使用,需要建筑学、土木、暖通、给排水等不同专业工种合作完成。在土木建筑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专业若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缺少交叉协作,不利于学生协同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赵峰教授介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赵峰教授的推动下,城建学院制定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通过模式创新、环境营造等不断努力,城建学院在课程体系、实践能力框架的构建、校企合作方式、多专业协同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搭建跨专业教学平台 开设行业平台课程

城建学院以“大土木、广平台、多专业融合”为原则,以工程项目为主线,搭建了跨专业土木建筑类教学平台,并组建了跨专业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合作编写系列教学资料,实行多专业联合授课。

“站在行业上看专业,而不是盯着自己的专业来教学。”郄恩田、姜天华、朱雷等多位不同专业课的老师,一起编排了《建筑与土木工程概论》讲义,并且集体备课。“刚开始时,我们互相听其他老师的课,通透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朱雷老师介绍,“尽管我们分别负责不同的章节,但是建筑的各个专业是互通的,所以我们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好。”

城建学院还实现跨专业、跨班级选课,打破原来以专业自然班级分班上课的组织形式,学生反映很好。2013级学生陈雪芳评价道:“行业平台课程对不同专业领域虽然是概括性讲解,但突出了每个分块的特点,而且每个老师讲课的风格不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比较有趣。”

在这些课堂上,老师们不仅通过课程让同学们了解行业性质,还向同学们推荐相关的视频录像。在副院长郄恩田教授的办公室里,他从书架上取出这些录像,递给记者看,其中就有《超级工程》《为世博而设计》等。

如今,学院已开设了5门“行业平台”课程,分别是《建筑与土木工程概论》《建筑与土木工程经济》《建筑与土木工程法规》《绿色建筑概论》《建筑消防》。

“之前学生是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来‘仰视’行业,现在通过行业平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行业的高度‘俯瞰’专业,了解各自专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各自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与自觉性。”教学副院长郄恩田介绍。

构建协同训练框架 开展联合毕业设计

“平面功能布置的合理性不够,体量关系也不对,为什么要改成这个样子?”指导老师郄恩田问。“开始的方案是40层,负责结构设计的同学说层数太多,没做过,就只好扩大单层面积,把层数砍到20层。”来自建筑学专业1202班的陶婧对着设计图一筹莫展,感觉做不下去了。

原来,她和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的罗静静、给排水专业的东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邓潘,一起进行“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基于BIM的南京天地响大酒店”方案设计。

“我告诉陶婧,建筑设计充分考虑结构、设备的要求本身没错,但是不能这样无原则地推倒重来,没做过不等于不能做。” 郄恩田副院长指导说。他将四个专业的学生召集来开会,首先由建筑学的学生介绍设计方案的想法,然后由结构、暖通、给排水的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讨论调整。之后,四个人一周碰面一次,不断融合协调,终于圆满完成了设计。

陶婧感叹,那段时间让她受益匪浅,“联合毕业设计不仅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也让我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大大提高。”

城建学院“联合毕业设计”项目自2012年开始试点,2016年在学院大范围推广。“传统的合作模式类似一个流水线的工作流程,从建筑开始,再到结构、水暖等其他专业。故整个有机的过程被割裂为一个个有先后顺序的不同阶段,时常导致各个专业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郄教授介绍,“而现在,由三至四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的建筑、结构、设备等不同专业的分项设计,并在过程中通过协同作业整合各专业意见,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套图纸。”

“联合毕业设计”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学生跨专业组建毕业设计团队,教师跨专业组成指导团队,依据工程项目实际流程,依托BIM技术实现各专业深度融合,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各专业的技术设计。郄教授说,“联合设计这一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打造BIM人才集体,实现学生的团队就业,有助于拓展学生就业的新模式。”

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培养学生协同能力

城建学院不仅重视课程和教学改革,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不同专业学生深度合作,组队参与学科竞赛,如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等。

2013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帅恒伟和蒋欢、城市规划专业的唐姗姗组队,参与了2017年的结构设计大赛“渡槽支撑结构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土木专业的学生,帅恒伟和蒋欢对材料知识了解得更多,制作模型的动手能力更强,而唐姗姗的专业知识刚好弥补了设计方面的不足。蒋欢说,他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了解了其他专业的知识,并通过实践运用,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城建学院基于“协同育人”理念,逐步构建跨学科、多专业、集成化、融合式横向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同时通过拓展校外资源,利用实践实训基地和多个长期合作单位,让土木建筑类专业学生联合实践实习,拓展学习视野,锻炼其适应能力。

由院团委书记朱磊、专业老师陈敏指导,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土木工程、建筑学和给排水工程四个专业的学生组成的14人实践团队,2017年暑假到建始县的四个村落进行社会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建始县建设的沼气池存在后期维护和废渣清理的问题,政府没有专门处理沼气池废渣的机器和团队,当地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建立平衡,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达不到标准等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给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知识对现有环境污染、能源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而后通过土木工程等相关知识和已有的技术水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提出污水治理、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有侧重的调研,带仪器实时测量数据和与政府座谈等丰富的形式,实践性强,可靠性强。

此次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校外媒体发表报道12篇,校内媒体报道79篇,视频一个,团队还将调研成果写成专业论文,并在期刊上发表。

朱磊老师感叹:“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建始县的建设中,为建始县未来发展出了一份力。”

从2011 年到 2016 年间,赵峰课题组完成了6项教研相关项目,其中省级教研项目5项,先后编写出版土木建筑类教材2部,编写讲义2部,发表教研论文18篇,其中EI收录1篇;指导学生获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42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完成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

“论文、教材、获奖等对于教改项目的成果固然重要,但我认为真正的改革效果是让进入到这个项目的学生们受益。”郄恩田副院长表示,“让同学们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才是这个项目最大的成果!”

上一条:【改革直播间15】两育组合 双重保障 三促并重 资环学院开创培养工科“双创人才”新局面 下一条:【改革直播间13】构建多通道个性化学业路径 学校全面推进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培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