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穿越 一岛点睛
――沁湖岛建成记
沁湖岛建成,一桥穿越,一岛点睛,凝聚学校建设发展大气场。
岛上柳岸花径、移步换景,旖旎的风光背后,是学校各方群策群力的结果。据基建处统计,沁湖岛总共用石645吨,填土4000立方。这么大的体量,凝结着学校上下无数人的心血。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沁湖岛的改造,党政联席会多次商讨建设方案,校领导多次登岛视察指导工作。党委书记刘华才要求基建部门: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要做就做出特色,做成精品。一位绿化师傅吐槽:“种植草皮时,孔建益校长要求土一定要细,光脚踩上去不能咯脚,他要我们向北京大学学习,种草的土要拿筛子筛。”基建处张铁华介绍,景观石既要外形美观,又要控制成本,主管基建的沈季伟副校长多次顶着酷暑带着他们到咸宁的深山里勘察;为了确定连心桥的设计式样,沈校长多次利用休息日考察周边公园及东湖风景区的曲桥形态。熊新文副校长在孝感挂职,他专门为学校挑选了两棵胸径达25厘米的樱花王,为“沁湖岛”添香增色。
“沁湖岛”堆砌驳岸需要垒石,资环学院院长张一敏教授特地联系通山的一家科研合作单位,送来几百吨,为沁湖岛强基固本。针对武汉植物园园艺中心制作的沁湖岛规划方案,艺术学院院长涂伟、副院长梁家年根据学校的地理、文化特色,提了很多有建设性的修正方案。城建学院副院长郄恩田及土木工程系的几位教授为亭台的大小、方位、桩基的深浅度作了专业考量。党委宣传部为全岛的文化氛围营造献计献策,多次向全校师生征集岛名、亭名、桥名、岛记、亭子的楹联,确定字体,诠释内涵。宣传部部长李灿华亲自撰写了“岛记”,为沁湖岛的文化气质点睛。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也非常关心岛的规划、建设情况,积极出谋划策。
工程开工一年来,基建处处长李建军的嗓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嘶哑的。“咋搞的?操心、着急,上火呀!”处里的同事们非常心疼。副处长段昌伟在岛上“泡”了一年,黑瘦黑瘦,鞋子穿破了两三双。张铁华为了监督工程质量,生病打完吊针就上岛。
645吨石头,从寻找、挖掘、运输到摆放,步步艰难。从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上把石头运下山,需要熟悉地形的当地司机驾驶当地特制的大型改装车翻山越岭,绕过山路十八弯。石头运到了学校,学校临时填建的70米的上岛通道经不住吊车碾压,重型车一上来就陷进泥水里,石头上不了岛,为此学校专门租了315平方米的钢板铺路。为了把平均20吨左右重的4块巨石摆放到位,100吨的吊车、挖掘机配合作业,15个工人花了3天时间,才算实现。五十几吨鹅卵石,七八个工人用小推车一点点推上岛,每个人都磨得手脚起泡。
岛上最大的树要数那棵百年皂角,直径3米多,树干加土球,重达9吨,吊车、挖掘机外加10个工人花了一天时间,才移栽到位。岛上的土不适合皂角生长,学校又专门买土、培肥,换了2次土,才算大功告成。现在,皂角、桂花、迎客松等大型花木都吊着营养液,确保成活。
最难熬的是夏天,岛上只有干巴巴的黄土,没有一棵树,没有一片荫,一个工人一天要在岛上工作十个小时。植物园的几位女同志上岛测量方位时,晒了一个上午,白嫩的皮肤晒得通红,她们直嚷嚷:“防晒霜怎么不顶用呀!”旁边后勤集团施工的男同志们打趣:“像我们这样,从早晒到晚,一周晒七天,就不会怕黑啦!”
“连心桥”施工时,工人们穿着下水衣下湖,水一下漫到胸口,脚陷在湖底淤泥里,举步维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水下作业环境里,他们为136米的曲桥打下100根预制水泥管桩,架起一座放心桥。
12月底,省绿委、省教育厅、省林业厅来校进行“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评审,专家登岛游园,赞不绝口。
目前,沁湖岛虽还未正式对师生开放,但很多师生已迫不及待自发登岛参观游览。汽车学院大四学生吴孝河专门从青山校区赶来,看到以前熟悉的小荒岛,如今出落得如此漂亮,又惊又喜,他说回去要让同学们都来看看,6月份毕业时一定要在这里拍毕业照。交通工程大一的小赵说,看到这个岛,让他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湖心亭看雪》,期待沁湖岛2015年的第一场雪。喜欢古文的他专门拿手机拍下了沁湖岛记,要回去好好品读。文法学院的四五个学生在岛上四处合影留念,欢笑撒了一路。
作为沁湖岛建设的总指挥,副校长沈季伟表示自己经常被深深感动:校友饮水思源、感恩母校,此情可嘉;师生同心,合力谋划,此意可敬;施工人员确保质量、昼夜加班,可钦可佩。
沁湖岛发挥天然优势,集自然生态与文化底蕴一身,已成为武科大的校园文化名片。学校发挥校园绿化在环境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获评湖北省首家“生态园林式学校”,实至名归。
摄影 陶红 里程 方斌 谢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