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袁鑫:“独臂”人生的“英雄主义”

作者:周文君编辑: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0浏览次数:

记者 周文君

深夜11点,计算机学院的实验室里,一阵清脆的键盘声打破宁静。这声音时而飞速流淌,又倏然停顿,仿佛在与一个难题角力。

屏幕前,独臂教师袁鑫眉头微蹙,紧盯着一行关键算法。显示器的微光,映照着一张不久前还曾被聚光灯照亮的脸庞——就在今年5月,他站上北京的领奖台,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的荣誉。但在此刻,所有的光环褪去,他只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正试图用代码教会计算机“看见”盲文。 这项充满挑战的研究,正如他一路走来的人生。

以左手执笔 对抗命运的“初始代码”

袁鑫人生的第一场战役,是从学会系鞋带开始的。

三岁那年的一场车祸,让他永远失去了右臂。于是,那两根在别的孩子手中能瞬间化蝶的鞋带,在他这里,却成了两条滑不溜手的泥鳅。

摔倒,爬起,鞋带散开,再摔倒……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牙齿咬住一端,左手笨拙地穿梭。上百次尝试后,才换来第一个歪歪扭扭的结。

身体的残缺,让自卑的阴影笼罩了他的整个童年。当左手写出的第一个“人”字像螃蟹一样张牙舞爪时,挫败感几乎将他淹没;当小伙伴们用不懂事的言语嘲笑他的“不同”时,委屈深深扎进了他幼小的心。

父母选择用故事为他铸造铠甲。他们把眼泪藏在身后,将爱迪生、张海迪、史铁生的坚韧,化作一个个睡前故事。那句“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不比别人差”,成为袁鑫在黑暗中辨认方向的星光。

“就算身体上有缺陷,但在智力上,我和他们是一样的!”抱着这样的信念,袁鑫向一切可以求助的人学习,渐渐摸索出独属于自己的方法,将学习成绩牢牢地稳定在了前列。

凌晨五点晨读的身影、课桌上因反复练习留下的凹痕、体育课上咬牙完成的规定动作……这些都成了他青少年时代独特的勋章。

以代码临摹 重建人生的程序逻辑

2014年,这位左手执笔的少年顺利考上大学。

但身体的残疾让袁鑫的志愿选择极为有限。“我单手写字做饭都可以,那敲代码应该也没问题。”就这样,他踏入了计算机科学的大门。

然而,现实的挑战远比想象中严峻。面对天书般的代码,操作生疏的他,第一次C++考试仅勉强及格。看着同学们双手在键盘上行云流水,自己却只能用一只手缓慢地“啄”着字母,那种巨大的落差感,比童年学系鞋带时更为刺痛。

专业课老师鼓励他:“听不懂很正常,学计算机必须动手敲,才能摸清规律。”

于是,袁鑫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机房,用最“笨”也最扎实的方式——“抄代码”,逐行理解、记忆、复现。

整整三个月,他的世界被简化到极致:只有图书馆闭馆的音乐,和被台灯照得发烫的键盘。他不像在抄代码,更像在临摹一幅精密的建筑图纸,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母与符号。

三个月后,他的单手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40字,编程能力也一跃进入专业前列。

扎实的基本功,给了袁鑫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不再满足于完成课业,心中萌生出更强烈的渴望:用知识去创造,去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快就在他最熟悉的地方出现了。大一下学期,长期“安家”在机房的他,敏锐地注意到了公共键盘的损耗难题。这个旁人眼中的小事,却点燃了他的热情。

他一头扎进研究,大半年后,一项关于键盘保护的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这次从0到1的突破,彻底击碎了他心中最后一点“我不能”的怀疑,也成为了他科研征途上一个坚实的起点。

本科到博士的九年里,袁鑫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获各类奖励70余项。

以自身为光 驱散同行的心中阴霾

“因为我曾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大学期间很多人帮助了我,所以我想留在这里,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带着这份初心,2023年12月,袁鑫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昔日的追光者,如今选择成为发光体。他创建了抖音账号“‘折翼’袁老师”,用亲身经历点亮屏幕前的微光。

今年3月,这份光吸引了一位远在山东的父亲。他带着正读初中的儿子,千里迢迢只为见袁鑫一面。“孩子因意外只能依靠右手生活,马上要中考了,希望您能给他一些鼓励。”

看着那个眼神里交织着胆怯与期盼的男孩,袁鑫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他与男孩聊了三个多小时,鼓励他重拾信心。那位父亲后来激动地告诉袁鑫,返程的飞机上,儿子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光。

他的影响力不止于线上。袁鑫也活跃在公益演讲的舞台,足迹遍布30余所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激励了超过10万名青年。

在母校咸宁高中,他的一次演讲,就在女孩肖蕊心中埋下了种子。后来,肖蕊追随他的脚步,考入武汉科技大学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袁老师的坚韧和优秀,让我第一次对计算机专业产生了向往。”

在肖蕊眼中,袁鑫不仅是学术榜样,更是一个热心开朗、将“学无止境”刻在行动里的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那么礼貌、真诚,让人如沐春风。”

“我喜欢和朋友打羽毛球、跑步,享受运动的酣畅。”这份让人如沐春风的阳光与活力,也贯穿在袁鑫生活的点滴之中,“工作时,他喜欢听着音乐修改论文,在旋律中为大脑“换挡”,寻找灵感。”

以AI为笔 书写助残的“未来篇章”

袁鑫的思绪被墙上的时钟拉回深夜的实验室。眼前的代码瓶颈,与25年前那个系不上的鞋带、10年前那行写不好的代码,何其相似。

但袁鑫的心,已不似幼时脆弱。这份坚韧,不仅源于过往的磨砺,更来自一份责任。

几个月前,他站上北京的领奖台,接过“全国自强模范”的荣誉证书。

证书很轻,责任很重。作为“模范”,袁鑫想为残障人士做更多的事。

“‘人工智能赋能盲文和手语信息化研究’,这是我正在从事的课题。”提及这个助残课题,袁鑫眼里闪着光,“我想借助AI,让视障、听障人士也能顺畅地阅读、看视频,还能将手语‘翻译’成文字。”

他希望有一天,人工智能不仅能“看见”盲文、“听懂”手语,更能成为每一个残障人士身边温暖而强大的“义肢”,帮助他们无差别地拥抱这个数字世界。

这个宏大的愿景,让他忘却了夜晚的疲惫,左手在键盘上重新跳跃起来。

这一次,敲击声比刚才更加坚定、有力。

“就像那句名言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实面目之后,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从努力系鞋带的男孩,到如今为更多人撑起科技之伞的青年学者,袁鑫用一只手,书写了对抗命运最动人的“英雄主义”。

上一条:保研人物系列稿件 下一条:黄峰: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