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张艺轩 通讯员余金桂
“永远不要等,凡事想做就去做,既要敢想更要敢干。”这不仅是陈实的座右铭,更是他大学三年奋斗轨迹的真实写照。近日,我校法学与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陈实,凭借专业第一的绩点、连续三年斩获特等奖学金的卓越表现以及沉甸甸的竞赛奖项,成功保研至暨南大学。
人如其名,一个“实”字,既是他名字的注脚,也贯穿了他大学三年的奋斗轨迹,最终成为他叩开理想学府大门的那把金钥匙。
以务实,破迷茫之局
2022年,当陈实收到行政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内心充满了失落。作为一名理科生,他填报的志愿是计算机与自动化,最终却与一个陌生的文科领域不期而遇。“比起理论思辨,我更习惯用数据说话。”他坦言,自己曾一度感觉与新专业“格格不入”。
转折发生在大一学年结束后。一整年系统性的课程学习,让陈实心中迷茫的坚冰逐渐融化。他不仅发现了行政管理学科的社会价值,更找到了与个人兴趣的契合点,由衷地感叹:“这个专业其实很适合自己。”
自此,他的身影便定格在了教室的前三排。目光始终追随老师,思维时刻保持活跃,每当有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回应。这份专注与热忱,不仅让老师们对他印象深刻,更化为他成绩单上亮眼的数字——大一绩点3.81,大二3.76。优异的成绩,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保研”的种子。
大三伊始,保研目标正式确立,陈实的奋斗节奏骤然加速。他主动联系专业老师,加入其科研项目,弥补实践短板。整个大三学年,他的生活被简化为宿舍、教室、食堂、图书馆之间的四点一线,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术与竞赛中。这份极致的投入,为他换来了4.0的满绩神话。
当身边同学纷纷转向考公或就业时,他稳坐“钓鱼台”,没有丝毫动摇。在海量的院校信息中,他精准锚定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知名的沿海侨校,能极大拓宽我的国际视野;我的研究兴趣是数字治理,而粤港澳大湾区的鲜活实践,正是最好的研究富矿。”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清晰的学术规划,他在预推免复试中脱颖而出,成功上岸。
善用“海绵时间”,“踏实”锤炼硬本领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这句话,被陈实体现在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他身兼数职——校团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学院朗诵队成员、年级助管、班级团干……却总能游刃有余。大二时,他的志愿时长就已突破200小时,斩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
面对学业、竞赛与学生工作的“多线作战”,陈实将日历、番茄钟等时间管理工具化为利器,制定出精细到每日、每周的任务清单。每晚睡前复盘,提前规划,让他在繁杂的事务中始终保持清醒。大学三年,游戏与他绝缘,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跃升。
大二那年,当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备战与期末复习周迎头相撞,压力空前。即便连日通宵备赛,他依然有条不紊,与团队分工协作,最终不仅将省级铜奖收入囊中,期末考试亦名列前茅。
屡败屡战不放弃,“实干”助他渡难关
保研路上,最难忘的是夏令营和预推免申请那段被“石沉大海”的焦虑包裹的时光。当身边同学陆续收到好消息,而自己的申请却杳无音信时,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他没有任由焦虑吞噬自己,而是迅速切换到“解决问题”模式。“与其纠结过去,不如赶紧调整。”他冷静地复盘目标院校,对比自身短板,逐字逐句地优化个人陈述与文书材料,然后继续投递。“当时就想着,多投一次就多一次机会,只要没放弃,就还有希望。”正是这份不言弃的“实干”,让他最终握住了来自暨南大学的橄榄枝。
相似的考验,在大二暑假的实习求职中也曾上演。起初,投出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但他没有气馁,反而将每一次失败都视为一次学习。他深入研究企业需求,在简历中有针对性地阐述自身特质如何赋能企业发展,最终成功收获了字节跳动、京东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实习offer。
两次“触底反弹”的经历,让陈实对“实干”的理解更为深刻:它不仅是埋头苦干,更是抬头看路,是精准地补齐短板。理科思维让他敏锐地意识到,作为文科生,必须打破专业的壁垒,锻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他主动自学SPSS、Stata等数据分析工具,积极投身新兴领域的实习探索。“只有把硬技能练扎实,才能让自己不可替代,也为未来的研究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该学习的时候,就要专心学好。”这是陈实始终坚守的朴素信念。他不随波逐流,不焦虑内耗,只是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想法付诸行动。这把名为“实干”的钥匙,不仅为他打开了理想学府的大门,也必将为他开启更广阔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