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改革直播间6】强基础 重融合 突创新 汽车学院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应对行业变革

作者:见习记者 南欣 刘巧媚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7-06-12浏览次数:

【改革直播间】

强基础 重融合 突创新

汽车学院培养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应对行业变革

见习记者 南欣 刘巧媚

汽车学院获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试点班已经培养毕业生两届,获省优秀学士论文四篇,就业率100%,从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工作的学生占81.9%。该教学成果应用到10余个专业,每年受益学生近600人。其成果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中国教育网和央视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

“六元模式”让学生强基础

“我们想培养学生达到什么能力,具备什么知识,要映射到课程中,而这些课程就是我们要重点开设的。”汽车学院院长应保胜就学院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解释。

《电子电力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接轨,产业班新增了不少电学课程。

学院课题组教师为了课程改革,自编出版《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概论》等新能源汽车类课程教材13部,被包括10余所985、211高校的近40所高校选用。

课堂也更加活跃。《汽车振动学》是学生犯难的专业课,汪健春教授用一把钥匙加绳子,形象地介绍振动原理导入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

老师们不仅想办法将课堂“生动化”,还想方设法“实践化”。许小伟教授给大三学生讲《单片机原理》课程,请来公司的技术人员结合工作实践,为学生讲解单片机实际的应用。

课程建设多元化,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学院将优质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同学们学习,同学们线下上网学习非主干课程,独立完成并提交相应作业,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实习实训由校内基地延伸到校外基地。学院与东风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毕业设计“科研与工程”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交融化,培养学生校内校外知行合一。

去年七月,该院学生在郭健忠和郑安文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聚力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齐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中绿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实习。

大四学生张桢和袁胜雄为新中绿公司设计规划公司成品车停车场,为公司洒水车绘制了二维三维平面图,规划管路布置。两人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获得了一致好评。

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六元模式”打造汽车产业新型人才。

融合体系让学生敢想敢做

“今天下课后来教三楼门口,我们开个小会。”收到导师杨启梁的短信,大二车辆产业班的秦创辉通知小组另外几个组员,按时赴约。

询问最近学习生活状况和假期计划后,杨启梁对组员提出不少建议。“已经记不清导师找大家开了几次会了。”秦创辉说,“我们缺少科技创新的题目,导师也会为我们留意。”

以研促教、研学融合,汽车学院专业老师积极将科研课题以及成果融入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周兴林老师带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道具测试技术的探索以及汽车跑偏的检测等科研项目。“以前觉得科创项目很难,自己完全不会,现在有老师带领,信心增强不少,慢慢地,能做好每一步了。”队员小王这样说道。

做国家基金课题“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故障诊断”时,硕士生导师许小伟擅长发动机故障诊断,大三车辆产业班的吕清上学期刚好学过电机,与许老师一起做永磁同步电机故障诊断,“跟老师交流最大好处,不仅是学到很多知识,还有做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角度。”

在产业班,四五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学校课程和企业实践上为学生作指导。学院还为学生设置了企业课程和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优势融合。

为实现新能源汽车特有技术与现代设计技术的融合,汽车学院在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制定、课程内容组织上进行改革。 “校企优势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新能源特有技术与现代设计技术融合”,重点突出知识交叉融合的传授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双导师”让学生科研创新不畏难,敢想敢做。

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有竞争力

应保胜介绍,汽车学院已经构筑了以创新竞赛、专业社团、创新基地以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产业视野、创新竞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精心设置企业课程以及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拓宽学生的产业视野;学生们组队参加各种创新创意科技大赛,培养创新竞争精神;专业教师则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新能源汽车相关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选聘大师任教和开办专题讲座,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九个年头的汽车文化节“‘互联网+’背景下大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高峰论坛”等让学生的产业视野更加宽广,目标更加明确。

学院设计了“四年三创新”的创新实践平台,即大一、大二开展汽车知识竞赛,大二、大三开展数学实验竞赛,大三、大四开展三维建模大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空间。

学院特色活动汽车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汽车知识竞赛为知识丰富的学生提供平台,车身设计大赛则让爱设计、懂技术的学生展示自己,汽车导购大赛则成为能说会道、擅长销售学生的舞台。

“我们不仅仅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受到的锻炼越多,将来的发展前景就会越好。”应保胜说。

第一届赤骥车队队长张永斌凭借在学校车队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三年不到,就在浙江金华某越野车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工作。

2011年以来,汽车学院教师承担教研项目5项,其中省级两项;在《武汉科技大学报》《教育教学论坛》等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14篇;学生公开发表论文1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篇;授权国家专利17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交通科技大赛、智能汽车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4项。

“希望学生们都能在大学校园里拥有一技之长,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站立在理论之上,勤于动手,勇于创新,用成果和创新充实自己。”应保胜用朴实的话语鼓励学生们。

上一条:民盟武汉科技大学委员会组织盟员参观武汉大学闻一多纪念馆 下一条:【改革直播间5】继教院3年为学校创造4500万净利润 改革 成败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