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小型压路机第一人
记者 程 毓
周 鼎
机械自动化学院教授,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从事工程机械研究,被誉为“中国研发压路机第一人”。
“拥有国家专利50项,基本做到成果转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这个“亮闪”的数据,属于机械自动化学院的周鼎教授。这位被誉为“中国研发小型压路机第一人”的老教授,30年来为包括武钢在内的十余家企业,取得利润保守估计数亿元,演绎了产学研完美结合的科技传奇,成为国内校企合作的典范。
周鼎已退休16年。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对着一张图纸,专注地琢磨着,“总有企业找来,没法子‘停’下来”。年逾花甲的他,至今但仍“奔波”在企业一线从事科研工作。谈起研发的“宝贝”,周鼎声音洪亮,充满活力。
研发国内系列中小型压路机
“国产的”“这么便宜”“性能不错”,早在2004年全国建筑工程机械产品展销会上,周鼎带着研发的400型小型压路机第一次亮相,就一炮走红。
橘红色的压路机只有普通办公桌大小,出现在展厅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拉着压路机的长把手,轻松地拖行,边演示边讲解,“重400公斤,冲击力有6吨,能耗只相当于家用的浴霸”“一台只要2万,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6”。
全国各地的代理商纷纷驻足围观。当天上午,带去的三台压路机被一个“眼尖”的代理商抢先预定。两天的展示会,他们的展厅始终围满了人。隔壁展厅的工作人员笑称:“成了你们的专场了!”展销会结束,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的代理商都订购了。看着厚厚的订单,和他合作的广东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电器公司陆董事长乐得合不拢嘴。
十年前,经政府牵线搭桥,这家企业盛情邀请周鼎合作。仅3个多月,周鼎就成功研发400型小型振动压路机。该设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呆重压实与振动捣实相结合的高效夯实方法,不仅可以自由出入背街小巷作业,而且可以替代20吨级大型压路夯实机,灵活自如地完成路基边、角地带的夯实工作,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空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借助周鼎的技术支持,这家公司不到两年,由一个生产配件的“家庭式小作坊”一跃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如今,拥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厂房占地50亩,资产数亿。陆董事长也成为有名的民营企业家,“没有周教授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合作期间,周教授每个月都进厂入驻,在生产一线做研发,先后开发出600型和800型压路机。前者,在400型的基础上改进,改用柴油,不带电线,轻松拖行,方便作业,能爬行30度陡坡,而国外同型机一般只能爬行20-25度;后者,创新性地装上了汽车方向盘,作业工人坐在驾驶室,只需转动方向盘,就可使重达1吨的大钢轮灵活转向。
周鼎研发的系列小型振动压路夯实机,获批10项专利,被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分别获得湖北省和中国机械学会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鼎在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声名远扬,全国各地的企业慕名而来请求合作。他坚持独家生产,分别为山东和湖北的企业开发了中型压路机1000型、4000型,“每个产品都申请了专利,既保护知识产权,也保护企业的利益”。他研发的小型和中型压路机,至今仍是国内主导产品。
产品出口中亚以及苏丹、意大利等国家。苏丹的代理商提出要贴上外国厂商标牌,理由是中国整机出口不受欢迎。周鼎坚持一定要打上“武汉科技大学”“中国专利”。5次谈判后,对方妥协了。“我的理想是,在国外的马路上看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压路机,而不是给外国当‘贴牌’厂家。”他为此坚持。
创造工程机械领域多个第一
周鼎从事机械设备研发40多年。扎实的理论功底,加上爱琢磨,他的“点子”层出不穷,不断捣鼓出“新玩意”,申请了50项国家专利,基本做到成果转化。
七十年代,国内还在研制小型复印机,周鼎就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平板大型复印机”。他先想做好设计,又亲自买来材料,堆了半个实验室,然后一个个零件加工、安装,用了半年时间。试机那天,学校领导、学院师生都来看“稀奇”。只见他把一张4个A4纸大小的报纸放上去,手指按下按钮,一模一样的复印件出来了。这台复印机还可以放大、缩小复印,放在教研室用了10多年,校内的师生和全国各地的慕名者纷纷前来复印。
八十年代,周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振动平板夯实机”。当时,从瑞典进口一台要5万美金,价格贵,结构复杂,他决定自制一台。经过半年的研发,他研发出一台,结构简单,造价只有进口设备的1/5,全部性能超过进口设备。学校校办工厂投入生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后来订单太多,又加盟几家企业,产品畅销全国。据不完全统计,至少销售上百万台。国内有三家企业“眼红”仿造,为了维护企业利益,他不得不打官司,都打赢了。3家企业立即停厂并支付15万赔偿金。
九十年代,他为武钢耐火厂研制“拔丝机”。耐火厂生产透气砖,原来等砖烧制好后,由工人用老虎钳拔出预埋在里面的121根钢丝,一个工人一天都做不出一块,还弄得手疼。周鼎研发出拔丝机,通上电后,设备把砖两头一夹,再拉开,一分钟不到,里面的钢丝全部拔出。被工人们称作“神奇的设备”。试验成功的当天,原来不相信能做成功的厂领导,惊呆了!当场支付了研发费用。
2012年他研发出加渣机,被项目鉴定专家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原来该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里面的弹簧易磨损,一两个月就要从国外买来更换,其购买和使用成本高。他“另辟新径”,把弹簧采用悬挂式设计,并使用耐磨材料,解决了难题。该项目申请4项专利,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鼎研发的“宝贝”还有高炉用电动泥炮,全国中小型高炉都在使用;可在坑道作业的搬重型工业机器人,两台机器人搬20吨的重物能够移动、上车。还有带轮子、自动控温的矿难逃生舱,室内、车载用除雾霾的空气清洁器,粉状物动态自动计量机,会“走路”的集装箱……
“只要企业提得出问题,周教授就能解决。”1994年留校后一直跟着周鼎做科研,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弟子但斌斌,用佩服的神情评价师傅,“机械工程设备问题没有他做不出来的,而且都是原始性创新。做出来的设备简单、可靠、好用、便宜。”
“没有‘不可能’。”周鼎笑着说,“看得多,做得多。”太钢一台新研制的大型设备,一个小时烧坏一台电机,请了国内4批专家“会诊”,都没有解决问题,后来慕名请来周鼎。他爬上四层楼高的设备,转来转去地琢磨了一个小时,就点出“门道”。技术人员拿来图纸,周教授对着图纸讲解原理和解决方法。对方听完,竖起大拇指,点头直夸:“太有本事了!”
从事科研工作40多年,他的心思全部在发明创造上。每年有1/3的时间,他都“泡”在企业里,北到山东,南到海南,沿海的城市跑了个遍,“与机械的多年‘磨合’创造‘灵感’”。
他的手边有个黑色硬皮本子,一有“灵感”,他就几笔记下来。他唯一的休闲是看电视里的新闻、科技和文化节目,也积累了不少小“灵感”。有“活”时,他晚上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出现产品的三维图,正面琢磨,不行,就反面设计,“创新,就是要跳出别人的设计”。原理、算法、图形都在他的脑海里,集中精力琢磨3-5天,慢一点最多半个月,他总能找到办法。“小菜一碟”是周鼎的口头禅。
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等十多个媒体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过报道。“在应用研究上,周鼎很厉害。”机械学院的学术带头人李友荣评价他。湖北省高校的同行们称他是“机械领域的一块响亮的名牌。”
400型小型压路机
600型小型压路机
800型小型压路机
1000型中型压路机
4000型中型压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