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授的影响力之六】 伍昌友:城镇化建设的设计师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5-06-18浏览次数:

【教授的影响力之六】

城镇化建设的设计师

记者 程毓

伍昌友 城建学院建筑学专业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乡规划设计、产业与旅游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

5月26日,城建学院副教授伍昌友应邀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政府,和镇长程刚签署了“大畈镇总体规划设计”合同。这是他们合作的第四个项目,前三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场的镇委书记金大德挥着手臂,笑呵呵地说:“过几年看大畈镇,将是一座美景如画的新型乡镇,观千亩枇杷园,赏万亩油茶林,逛农家乐,泡温泉……”他描述的美好前景引人无限向往。

乡镇规划与自然融合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为国家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服务很有意义,也是我们的责任。”十五年来,伍昌友穿行于乡间小道,奔走在田间地头,服务于乡镇建设。

进入通山县城关新区,沿途看到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县行政中心”“县低碳经济产业园”和国宝级璀璨明珠“王明藩古建筑群”,这些都是他规划设计的作品。

不仅在通山县城关,该县有12个乡镇,已有7个留下他的“印记”。杨芳林乡,是一个较偏远的乡镇,原来农业萧条,布局零乱。2012年伍昌友接手并完成了该乡的总体规划。如今,三年过去了,该乡大变样。宽阔的水泥公路贯穿乡镇,路旁和山野树木葱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到家乡,兴办各种产业。杨芳林乡红茶、高桥头乡农虾等农业基地,货车进进出出,呈现勃勃生机。在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游人欢快地采摘新鲜的杨梅,在秀美的杨芳河水边嬉戏。

“按照伍教授规划的‘农业经济和生态旅游新型城镇规划’建设,我们的乡村变美了,经济搞活了。”杨芳林乡党委书记张燕说,“杨芳林乡正在逐步成为富裕秀美的生态乡、农业乡、旅游乡。”

当年,为了规划杨芳林乡的农业产业结构,伍昌友带着团队十几名师生,深入九个村子走访调查。有的村子在陡峭的山上,来回徒步几个小时;有的村子道路泥泞,下雨时深一脚浅一脚。按照“一村一品”的设想,分别确定蔬菜、茶叶、药材、泥鳅等十几个基地。“规划做得科学!我们建一个,成一个。”张书记兴奋地介绍。

做旅游地形踏勘时,遇到几次“险事”。杨芳林乡有一座建于晚清的木制“廊桥”。测量时,桥中间的木条断裂,伍昌友差点掉下去。为了体验能否利用河道做旅游项目,他赤足下到冰冷的河水试走,长有青苔的河底滑腻,他几次差点摔倒。

“伍教授做规划设计,不仅因地制宜地规划文化和产业项目,而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山县的乡镇规划建设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变得越来越充满活力,越来越美丽。”张书记说。而这,倾注了伍昌友近十年的心血。

将城市建设成天然氧吧

“做得细致,完成得很好。”2013年9月,伍昌友团队做的“武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在湖北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一致好评。

项目的成果是八本重约三公斤的厚厚册子,淡绿色的封面上写着“武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年-2030年)”,有城市绿线管理规定、城市蓝线管理规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其中一本图册就有一百多张彩色图纸。

武穴市的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在黄冈市排第一,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滞后,绿化覆盖率不到20%,而国家园林城市要求“绿化覆盖率不小于36%”。2011年该市提出“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园林城市”。2012年4月伍昌友应邀参加竞标,成功签约。

“做专业事,首先要成为专业人。”第一次做绿地规划设计的伍昌友,专门到武汉市园林设计院请教,与城市园林规划的专家交流,还买来几十本有关园林城市的书籍。2012年暑假,他和团队师生十几人带着几箱画图用的A3纸,住进武穴市,测量统计“现有绿化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

“真辛苦!”这是项目组师生回忆那段经历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炎热的夏天,他们走街串巷,测量数百个公共场所的绿化数据。每天来回走三四十公里,每个人的脚上都打了水疱,旧的未消,新的又添,有的磨出了硬硬的茧子。白天走得腰酸腿疼,胳膊晒得脱皮疼痛,晚上还要整理数据,常常工作到凌晨两点。

该市区有44条道路,他们对道路两旁每棵树的树种、树径、树高和树冠垂直投影进行测量,共记录两万棵树的十万个数据。当武穴市规划局的领导看到彩色图纸上标注的数据时,惊呆了!“这么精准”。这既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武穴市留下宝贵的数据资料。

伍昌友特别“耐磨”。做规划设计,不是简单地按照甲方的要求做就行,还要符合国家用地政策、生态保护法规等,满足居民关于教育、医疗、休闲等需求。他亲自跑园林局、水利局、农业局、旅游局等十几个部门了解政策,查询相关数据;向居民发放问卷,深入居民家中征求建议。他说:“调研做得越细,规划就会做得越合理。”

武穴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进行,两者之间的协调让伍昌友费尽心思。他建议扩大“挂玉湖公园”,以增加绿地的面积。然而,市政府认为该地段好,想作为商业开发。伍昌友说服他们:“环境好了,周边地段升值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会低。”经过十几轮的沟通,总体规划终于按他们的设计修改了。像这样的沟通,前后有上十次。他强调说:“绿地系统规划与总体规划一致,才能确保今后实施‘不走样’。”

交稿前,他把项目成果铺满十几个平方米的桌上,一项项反复核查,一连几天通宵达旦,“规划一旦通过,就要实施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仅投入巨大,而且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生活舒适度,必须严谨科学”。

2013年底武穴市获得“湖北省园林城市”称号。“只要按照规划实施,武穴市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没有问题。”伍昌友自信地说。

为政府出谋划策当高参

在伍昌友的个人资料里,有两份红头文件,是湖北省政协颁发给他的。

一份写着“在2010年召开的省政协会议上,伍昌友主笔撰写的《关于加强湖北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建议》,被选为大会书面发言。”

另一份写着“在2011年召开的省政协会议上,伍昌友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对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应加强管理》《应理顺国有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权责》《应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均被省政协采用。”

这两份提案,都来源于他在乡镇做规划时的切身体会。有的乡镇乱搭乱建,破坏生态环境;有的乡镇土地荒芜,成了空村。“看到土地和资产的浪费,很痛心。”伍昌友在湖北省最早提出“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提案,推进了湖北省农村土地管理有关法制建设、农村宅基地登记造册和农村土地扭转工作。

一次,伍昌友在武穴市网站看到“市民健身中心规划”公示,该规划将体育馆和运动场依次建在长江大堤旁。“两个场馆的位置应该对调。”他赶紧写了建议书,“体育馆需要打较深的地基,大坝旁的土质较软,建议离大坝远一些,有利于安全,而且靠近居民区近,方便居民使用。”2011年该中心按照伍昌友的建议建成。

伍昌友说:“做规划设计要有公益心。”在他的影响下,课题组的师生辛勤工作,不计得失,受到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尊重。朴实的村民经常把自家种的枇杷、油桃等水果拿给师生们尝鲜;勘测路过,村民都热情地招呼他们进家里喝口水,坐一坐。

15年来,伍昌友主持完成的规划设计和咨询项目近100项,作品遍及湖北鄂州、黄陂、咸宁、武穴、钟祥、襄樊、宜昌、恩施,广东梅州等地。“相比经济效益,我更重视社会效益。”他发自内心地说,“看到规划设计逐渐变成现实,心里觉得自豪,越做越有味,越做越有劲!”

【记者手记】

做项目尽善尽美

伍昌友完成大大小小项目有近100项。所有项目的评审都是一次性通过。如此完美的“业绩”,得益于他有“六个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不管项目大小,都要做好。2011年通山县大路乡想争取省里经费修建公路,时间紧,要求高,经费少。伍昌友接受项目后,马上组织师生勘查路面、车流量、居民数量及其分布等情况。两周做出四万字的可行性报告,使得该乡顺利获批三百万扶持建设费,将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公路修缮一新。在项目施工期间,只要对方一个电话,他马上安排好手边的事,赶到现场义务指导。

二是责任意识。每个项目都是一份责任。每次签完合同,本应该是最高兴的事。可是伍昌友却说,签上名字就感到“压力很大”,接下来的几天都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协约要求和设计元素。“规划设计一旦执行,甲方就要投入巨大资金。”伍昌友解释说。做勘测时,他执意要走遍所有的旮旯角落,“做村子规划时,连每个小组的水龙头在哪里都要一清二楚”。深入的调研,使得他做的项目科学合理。

三是精品意识。每个项目力求尽善尽美。2012年通城县“银山金城小区”的开发商先后请了三家单位的设计师做规划设计,均不太满意,后来慕名请伍昌友做。“那块地太中规中矩,要打破常规做。”他在四四方方的地上走来走去,又冥思苦想了两天,“利用中间的两个小山包,做成小区公园,房子围着公园做,既节约土方开挖量,又美化小区环境”。设计方案交上去,开发商称赞:“太有创意了!”

四是学习意识。不断学习他人,超越自己。伍昌友每年订十几种期刊,买书经常一次花好几千。他先后参编《园林建筑构造与材料》、主编《建筑装饰构造》、编著《天棚(吊顶)与门窗幕墙装饰工艺》、专著《建筑设计构思与创意分析》。他拥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证。

五是开放意识。用开阔的眼光容纳不同的意见。项目开始前,他虚心向专家请教,向村民征求意见,与开发商协商,从来没有学者的架子。武汉市电视台多次邀请他参加“宜居城市”“百年武汉历史建筑”等节目录制,他认真客观的点评为市民和节目组留下良好的印象。

六是互助意识。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项目组的老师们“硕果累累”,周百灵和徐虹成功申请省级课题,曹跃君获得注册规划师资质。老师们把项目中的案例写入教案,课堂“爆料”十足,充满活力。跟着他做项目的学生先后有120人,十多名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获省优,推荐数十人就业。去年一女生求职,面试时就被声称“只接受研究生”的武汉市设计院录用。

谈到业务上的追求,他说:“向高度、深度和广度发展。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人居环境的建筑理念,从国家政策、社区民意、多学科交融方面做规划设计,更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上一条:佘福元: 当上武汉最大“二房东” 下一条:【教授的影响力之五】 张晓龙:大数据挖掘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