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投入数千万元,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 该怎么培养
杨宁 程毓
又到一年毕业季。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比去年的699万又有所增加。为了躲避眼前的就业压力,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沦为了 考研基地 。
本科生盲目考研,与一些普通高校教学应用性不够直接相关。同为普通本科大学的湖北省属高校武汉科技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独到经验。企业每年向该校本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和毕业生数的比例达到6∶1。该校也连续10年保持高就业率。应用型人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记者带着问题走访了武汉科技大学。
优化设计,专业、课程该调的调,该撤的撤
反思一下,现在的大学课堂里有多少内容是过时的?有的工种已经不存在了,可大学的专业还在招人;有的工科生读了4年,连本专业的行业结构都不清楚。这样纸上谈兵培养出的本科生难怪企业不会要。 有教育专家这样抨击当前的大学教育。武科大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涛说, 应用性不足,所学难以付诸应用,加之近几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有的行业已是明日黄花,本科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相比于诸如职业教育、MBA等明确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品类,本科教育还是有点定位不准,因为本科教育既有其通识性、基础性特点,又有其专业性、学术性。企业是用人的主体,如果现在的本科教学在出口建设上更多将企业需求纳入进来,会更切实际。 武科大校长助理吴怀宇说。
在探索本科教学过程中,武科大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学校董事会成员、50多家企业做调查,收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信息;借助网络平台统计分析全国相同专业的学生数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收集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行业发展的政策信息。
结合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武科大每年都对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和培养方案做出改变,增强应用性。自2007年起,本科增加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18个需求旺盛的新专业,撤销、合并矿山机械、矿用汽车等12个老专业,各专业的招生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每年调整。
有专家曾质疑这样的做法会扰乱 经典的课程体系 ,是对传统的破坏。而吴怀宇认为, 现在的本科教育没必要端着精英的架子,地方高校就是要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人才。专业设置要紧跟业内前沿。
经过调整,武科大将工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从国家要求的25%提高到30%以上,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本科4年。 当然,培养方案的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专业变化是否成功要等4年后才能看到。但是我们适时动态的调整,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课程是较新的、用得上的。 陈涛说。
实行双导师制,本科培养上 双保险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大实习实践的力度。但是一些工程类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有很多顾虑。 吴怀宇说,比如对生产效率、安全事故和技术泄密等。
然而,武科大仅在湖北省内就拥有武钢、中冶南方等170多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每年能接纳2万多名武科大学生实习实训。这受益于武科大多年来依托钢铁冶金行业和湖北省经济发展实施的 校企合作,共享共赢 的发展模式:武科大为企业提供科研、人才服务,企业为武科大提供科研经费、实习基地。
为了 适销对路 ,武科大一半以上的学院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班等特色人才培养班。对人才的要求进行 定制 培养,每个班有专门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另外,在特色班创立本科生培养 双导师制 ,每5名学生配备1名校内教授和1名企业高工做导师。前3年,学生跟着校内导师蹲实验室,做课题,到大四跟着企业导师在企业生产实践1年。
大四学生全年都泡在企业,一年分为2 3段,学校给学生开出任务单,跟着企业导师完成规定任务。 武科大教务处处长程光文说,为了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培养的全过程有质量监控和考核验收程序。
追求高大全是地方院校发展的 常见病 ,一部分地方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其后果是牺牲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才。 这和现有的评价体系有关,老师评职称,搞教学的干不过搞科研的。大学的评估也是科研占比过重,部分地方高校为了提升排名,把精力从教学转移到科研。 陈涛说。
归根到底,本科培养的最佳状态是培养有‘张力’的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是培养人才,各个学校的区别在于培养什么层次和什么规格的人才。武科大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能深造,下能就业’。 武科大党委书记刘华才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