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武科大 >> 正文

新华网: 十年磨一剑?记武汉科技大学“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19浏览次数:

新华网武汉5月16日专电(程毓 俞俭)在武汉科技大学 冶金楼 门前,挂着 耐火材料与冶金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这是今年获批的湖北省属高校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早在2003年,这里就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到2014年建成,可谓十年磨一剑。

实验室是国内高校唯一的 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 (FIRE)成员单位,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年过七旬的李楠教授,一生致力于耐火材料研究,曾5获国家科技奖,2013年获国际耐火材料界的最高荣誉奖?D?D国际联合耐火材料学会 杰出终生会员 。

面向企业 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和消费国,有70%的耐火材料产品用于钢铁生产,是服务和保障冶金高温工业安全运行、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材料,其技术进步对钢铁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耐火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生产钢铁产品的质量。上世纪七十年代,武科大就开始从事耐火材料研究。用什么样的耐火材料能生产洁净钢?这是困扰中国钢铁企业的难题。

作为中国耐火材料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李楠教授率领他的课题组在耐火材料与洁净钢之间 周旋 ,经过13年艰苦奋战,攻克技术壁垒,刚玉 方镁石 尖晶石材料高钙氧化镁一氧化钙材料成功问世。这些耐火材料不仅能防止或减少对钢水的二次污染,还能吸收钢水中的硫、磷等杂质,起到净化钢水的作用。

这项成果在宝钢300吨大型钢包上应用,获得成功,性能超过了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外同类材料,随后在50余家钢铁企业和耐火材料企业应用,8家企业3年累计新增产值达14.73亿元。打破了国内油气管线、汽车钢板长期依赖进口优质钢材的局面。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顾华志教授说,企业难题就是实验室的课题,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和耐火企业大都与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85%以上,促进了耐火、冶金、汽车、机械、船舶等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

重基础理论研究 在多学科融合中创新

10年来,实验室以项目为纽带,加强材料、冶金、矿业、机械、化工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开展新理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为了攻克耐火材料长寿高效难题,实验室跨3个领域和学科组建科研团队,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解决炉衬材料和结构优化技术,使钢包的平均寿命提高1倍;机械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热机械技术,进一步提高平均寿命2-4倍。成果为武钢、宝钢等56家钢铁企业节能增效,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部分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了耐火材料和冶金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近5年,实验室获国家发明专利126项,国家科技奖7项,拥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专家组评价: 实验室相关领域研究起到引领作用。

目前,实验室有4名国家 千人计划 特聘教授、4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10名湖北省 楚天学者 特聘教授牵头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在耐火材料设计理论与制备技术、冶金过程理论与高性能钢铁材料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解决耐火材料和钢铁冶金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有明显优势。

全面开放 建设耐火材料研究领域学术高地

实验室积极对外开放,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17个产学研基地和联合实验室,还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培养研究生。

每年举办或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世界著名科学家 钢铁冶金与材料 论坛、国际耐火材料教育与科学论坛、中英钢铁论坛、中澳钢铁论坛等,有上百位国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访问讲学。实验室成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耐火材料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

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面向全国高校、研究院所,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课题,成为实验室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实验室科研设备、检测仪器齐全,积极为社会服务。国内新建的140多座高炉中,70%以上的耐火材料检测都由实验室完成。

顾华志教授说: 实验室将以耐火材料与钢铁冶金学科交叉的原创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推动耐火材料和冶金领域的技术进步。 (完)

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5/16/c_1110717674.htm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 学术沙龙能否助青年科研“突围” 下一条:中国新闻网: 记武汉科大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