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大学新变化1】 淡去的大学班集体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24浏览次数:

开栏语:让新闻作品更有“时代温度”!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教育改革,大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校报策划“大学新变化”系列报道,观察和记录大学班级、课程设置、课堂笔记、学生宿舍、社会实践等等变化,触摸时代的发展脉动,反映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学新变化”系列报道之一】

淡去的大学班集体

见习记者 李 盟

“听我口令,1、2、3,班长帅不帅?”“帅……”随着全班人的齐声回应,“咔嚓”一声,每个人的笑容定格在班级合影上。这一幕发生在去年国庆节,2001级软件1班毕业十年的返校聚会上。

国际学院2012级的小茹见到这一幕,心情十分复杂。“毕业十年,全班还能如此完整地聚在一起,他们感情真好!唉……”她所在的班级大二时曾组织班级聚会,来的人不到半数,班会、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也总是到不齐,班上同学路上遇见也鲜少打招呼。“我渴望一个有人情味的班级,真担心毕业后班级不能重聚。”

全班团结为一个整体

冶金1977级留校的李老师,回忆班级往事一脸幸福和自豪:“学校举行运动会,不参加的同学都自发地给班上的运动员送水、送毛巾。一百米到三千米男女所有项目,我们班每次都包揽冠军,班级团体总分甚至超过别人一个系。”

毕业至今,他们班的班委会建制一直都在。“逢年过节小聚,毕业十年大聚。每次聚会,班长、团支书都会主动组织,同学们也会积极参加。”他还记得,毕业35年聚会上,参会同学宛如上学时齐整。

班级往事历历在目,李老师讲述,有同学考试不及格,大家自发形成帮扶小组,不让一个同学掉队,温暖如家人。晚上学校拉闸断电后,全班在微弱的蜡烛光下一起继续学习,或组团去路灯下背英语。“在如此艰苦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李老师打趣道。

八十年代,猪肉罐头是难得的珍贵食物。“我们寝室六个人领了六瓶猪肉罐头,约定每周开一瓶,大伙一起吃,这样周周都有肉吃。没有人只想着自己。”至今,他都忘不了“猪肉罐头”的味道。

大学毕业后,李老师所在班级为感恩母校,专门为在校生设立了冶机77奖学金,已连续发放十几年。2011年他们在图书馆门口捐赠了桂花林。

“当时,我们单个人水平并不高,但大家都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团结为一个整体,不甘于物质的贫乏与学识的贫瘠。现在,全班84人中有11人在海外发展,6人是上市公司老总,多人任教各大高校或成为各公司高层精英。”李老师这样评价他们班集体的力量。

大学班集体正在淡去

无论是刻意,还是疏忽,如今,条件优越,物质丰富,大学班集体却正在渐渐淡去。

在管理学院2013级的一个班群里,团支书发起“是否愿意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开展团日活动”的匿名投票,小薇果断选择了“不愿意”这一选项。

全班共有41人,只有18人参与了投票。小薇说,班上有的人不看班群,所以没参加投票。投票结果显示,只有1票“愿意”。

大学第一个中秋节,小薇所在班级组织在操场上聚会,没有一个人愿意表演节目,大家各自玩着手机,气氛十分尴尬。小薇表示:“自那以后,我就不喜欢参加班级活动了,反正聚在一起也不开心。”

“嗨!”信息学院的王元走在路上,一位同学向他打招呼。他愣了一会儿,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好”。王元说,他不记得这个同学的名字。全班38人,他能记起的名字大概只有10个左右。“他们大都喜欢玩电脑游戏,而我不喜欢,彼此之间兴趣不搭,交流也就少了。自己喜欢安静、独立的空间。”他告诉记者。

回忆大学班级里印象最深刻的事,2008级的吴学侃颇有些无奈,“好像没有什么……”毕业四年,他们班里的联系仅限于毕业那年的冬天,有过一次小型聚会,而到的人仅仅三分之一。他分析原因说:“现在大家追求自由独立、个性化发展,满足自己兴趣的就会多加关注,与己无关的则不会投入太多。加上班委组织活动号召力不够,导致班集体凝聚力淡化。”

小薇对此表示赞同,“我很少关心班上的事,但社团里事无巨细,我都会全心地投入。”作为一名社团干事,她很享受和有写作爱好的社团伙伴共事,也结交了不少来自不同学院的小伙伴们,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

大学学习方式和以往的差别,也导致了班集体的淡化。

材冶学院材料香涛2013级的景文秀,上完专业课后独自收拾好书包,一个人在人群中奔赴下一堂课。香涛班是学校的试点班,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院,大二下学期开始,回各自的专业上课。景文秀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一百多人的大教室上专业课,同学之间很少交流,除了上课,其它时间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他觉得每次上课都会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很难融进现在上课的班级,好像一直处于一种游离状态。

良好班级有助个人成长

班集体逐渐变淡,成了一种趋势。

但也有班集体氛围浓厚。

理学院2011级的杨朋向记者讲述,大一时,他们班级的凝聚力也不强,作为班长的他,从早晚自习入手,每天去寝室喊班上同学起床上课,课余组织趣味活动,邀请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参与其中。每周五下午,相约班上的男生一起去操场上打篮球。

“有次去KTV唱歌,女生开始不愿意去。后来我软磨硬泡,终于把她们劝过去了,结果那次大家玩得很嗨。”杨朋说,“每一次全班在一起的经历都是美美的回忆。”

他表示,他们班级的凝聚力来自于不同的圈子之间又有相互关联的东西,“让拥有不同兴趣的同学被有相同兴趣的同学联系起来。”

毕业时,他所在的班级考研成绩斐然。全班41人有25人被录取,多名学生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录取。“班级良好的气氛对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专 家 意 见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老师陈佳认为,大学生班级意识变淡,会造成在同一专业领域内必要的同辈之间的沟通缺乏,丧失了在本专业领域相互学习、互动分享中的高效收获,以及可能失去一些学习团队合作高效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机会。

陈佳建议,多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有意义的活动,如与本专业学习或实践密切相关的读书会、实验组、社会调查团队等,而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春游、团日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有益于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活动中,积累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使班级情感拥有真实的基础,在毕业季不会出现有情怀却缺回忆的遗憾,也有利于就业后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互助共进。

上一条:食堂VS外卖 你怎么选? 下一条:大学“动”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