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管理学院十年推行“一专业一赛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2浏览次数:

管理学院十年推行“一专业一赛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千方百计搭台 学生千姿百态成长

记者 梅海兵

临近毕业,很多学生都在为离校做准备,管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专业2011级学生何临砚却在为毕业生晚会准备节目。毕业对已成功保送名校研究生的她而言,只是换一种身份继续在大学校园里学习和生活。

“保研”成功,何临砚大学期间参加的一系列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为她“加分”不少。

大二上学期,听闻学院选拔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何临砚联系同学组队报名。当年寒假,在指导老师李晓东的帮助下,她们开始寻找项目、调研市场、撰写计划书……经过一年的准备,她们申报的“叶之嘉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获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省级铜奖。

何临砚还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大陆地区选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参加2013“周黑鸭”年湖北大学生营销策划挑战赛,获省级二等奖。

从2005年开始,管理学院推行“一专业一赛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和上级部门比赛项目,在每个专业开展专业竞赛,全院九个专业都有品牌赛事相对应,以赛促学,学以致用,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

2006级学生莫春燕就是最初的一批受益者之一。大学期间,她两次参加“挑战杯”比赛,勇夺湖北省银奖。参赛经历让她走上创业之路。在校期间,她注册成立公司,目前,该公司市值已超过500万元。

不过,更大层面的受益者却是并未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众多学生。

在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发现,沙盘模拟对于管理学院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学院增加相关实验课程和实验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考虑各指导老师的意见,管理学院先后筹资组建沙盘模拟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并将沙盘模拟实验课、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会计模拟实验课等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这批实验课和实验室面向全院开放,所有学生集体受益。

为了鼓励更多老师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学院对指导老师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给指导老师计算工作量,推荐资助优秀指导老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向优秀指导老师倾斜,选拔优秀指导老师担任系主任……

青年教师童泽平被学院选拔为工商管理系系主任,并被推荐到国外做访问学者;青年教师刘俊武常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2014年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学院给他计算工作量近300个学时,奖励15000多元。

管理学院院长邓旭东介绍说,学院积极打造“一专业一赛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挑战杯”为主体,引导所有专业学生参加“大赛”;一方面各专业以对应的大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小赛”。

“学院9个专业对应各种比赛10余项,每项赛事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团队,每个团队都凝聚着一大批爱好专业、积极创新的学生,全年校级比赛参赛率超过30%,以赛促学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邓旭东说。

童泽平先后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多年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让童泽平的课堂总是“与众不同”:最新教学软件、最新实战案例、最新理论知识……都能在课堂上看到。

让学生直呼“过瘾”的课堂远不止这些。“全院20多名指导老师的课堂都很精彩,学生爱听,学得进、用得上。”邓旭东说,“以赛促教,让老师更了解企业,更了解管理,课堂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更‘接地气’。”

电子商务08级学生张显毕业后应聘到广州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大学期间,他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获省级二等奖的“履历”让他在求职过程中“干”掉很多985、211高校毕业生。两年后,他就成长为分公司负责人。公司副总经理喻进评价他:“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责任心强!”

国际工商管理2008级学尹小龙大学期间获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毕业后进入美国摩根大通银行工作。“外企用人标准近乎‘苛刻’,他们非常看重大学期间的参赛经历,一系列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让我成功迈进国际知名企业。”

因比赛需要,童泽平曾带领学生调研走访武汉市江夏区近十个乡村医院,将学问做在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把调研成果写成英文论文,顺利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项目核心成员王丽丹和张亚慧均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

邓旭东介绍说,近年来,管理学院先后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银奖1项、铜奖3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银奖5项;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其他国家级赛事奖励30余项,获各种省级奖励100余项。

架天线接地气 小舞台有大作为

梅海兵

管理知识更新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涌现,教材更新“赶不上趟”;企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环境、新问题、新局面层出不穷,课堂教学“力不从心”。这是管理类学生培养面临的普遍尴尬。

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管理学院逐步完善“一专业一赛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九个本科专业全部都有品牌赛事相对应。

以赛促学“架天线”,实践锻炼“接地气”。管理学院为扭转管理类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窘境,十年推行“一专业一赛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架天线”又“接地气”,很好地化解了这种尴尬。

各专业比赛都吸纳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通过比赛,师生开了眼界,看到了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看到现代企业需要什么――这为教学架起了“天线”,让老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

管理类的比赛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通过比赛,师生真刀真枪地演练专业知识――这为教学工作接上了“地气”,专业知识在比赛中转化为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正如管理学院院长邓旭东所言,“一专业一赛事”在教学和实践中间搭起一座桥梁。通过上“架”下“接”,让教学“接天线”,打造学术底色和专业特色,让实践“接地气”,提高学生的专业和动手能力。

相比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一专业一赛事”是小舞台,但在小舞台上师生“长袖善舞”,有大作为:近年来,学生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30余项,100余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学院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

上一条:学分制带来 “新常态” 下一条:“青马”在这里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