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分制带来 “新常态”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2浏览次数:

学分制带来 “新常态”

记者 徐长俊

“实行学分制,可以自主选课,满足了我的愿望。” 管理学院13级的魏小敏对记者说,“我对刑法感兴趣,但苦于就读于管理学院,无法学习这门课。实行学分制课后,我选修了刑事案件探讨课。”

近年来,学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学分制是学校在教改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实行学分制两年,校园出现了新现象,并逐步成为“新常态”。

学什么 由学生选择

2014年6月9日,网上选课10点半开始。12点,信息学院13级的马文力终于登陆进入选课系统,一看,20个可选课程只剩下8个,“同学们选课真积极啊!”最终,他无奈地选择柔力球作为体育必修课。刚上这门课时,他感觉不怎么样。一个学期上完,他发现做有氧运动身体变得好多了,“选这门课挺好的”。

“实行学分制后,学什么课,由学生自己选择。”教务处副处长杨宁雪说,“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和主动性增强了。”

信息学院14级的杨朋,上大一时就想了解本专业毕业后干什么?他将原来大三才上的课程《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选在大一上。“这门课,使我大一就对未来的路有了清楚的认识。”

学分制让学制有“弹性”了,毕业标准由原来的“完成课程毕业”变为“达到学分毕业”。据了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三个学年将学分修满毕业。如果想多学点知识的,可以在校多学两年,六年毕业。学生还可以在完成自己课程要求后,自主选择想上的课程,不再局限于就读于哪个学院。

学生不仅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对路”的老师。管理学院13级的班长刘青对此深有体会。大一时,他所在班级的英语老师上课注重课外延伸,课本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学习。班上有的学生不太适应,成绩下滑。第二学期选课时,37人中有11人转到其他老师的课堂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他说:“老师讲课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可以找‘对路’的。”

“现在一门课有多个老师来教,改变原来‘学校给学生安排老师’,现在是‘学生选老师’。”杨宁雪说。

怎样上 老师各显神通

“我想选健美课,没选上。中午一觉醒来,发现健美课由中班变为大班,就成功报上了。”信息学院13级的章利威得意地说。而他的室友没有他幸运,去年想选数学实验课,因为班级人数不到20人,课程被取消。

“课开得对路,课讲得好,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杨宁雪说,“学分制改革,促进老师们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质量。”实行学分制两年,已初见成效。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分有了明显提高。

管理学院13级的刘维维,描绘她们现在的大学课堂。在《经济学》课堂上,一位年轻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画图,一边写公式,“我们都知道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而台下的“学生”管理学院的赵海峰老师,手拿着笔,边听边记,不时点头,表示赞许。刘维维说:“学生走上讲台讲课,老师坐在下面听课,这样的互动课堂,我们很喜欢,对自己的锻炼也很大。”

还有,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文法学院的陈佳老师将课堂变为舞台,边在大屏幕上放映精彩的片子,边模仿其中的人物对话。“陈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表演吸引我们,在欢乐中传递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刘维维说,“我感觉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波,有趣味了。”

老师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想方设法把课堂上活上好。信息学院的叶笑朗说:“外国语学院陈佳媚老师的课,是我最喜欢的课。”陈老师上英语读写课,将知识化为英文故事讲出来,通过故事带动同学们学习课文,每次上课都有旁听生慕名而来。

陈佳媚说:“近年来,我一直在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从原来的传统课堂逐渐转变为翻转课堂,即学生课下预习,课上老师引导。没想到同学们这么喜欢。”

师生交流 课下诞生新课堂

“现在,我们和老师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啦。”信息学院14级的施维说。他的话道出很多同学的心声。谈起课下和老师的紧密接触,他的“话匣子”停不住。

去年10月的一天,他向教高数的余胜春老师请教问题。5分钟后,余老师回电话,帮他把问题解决了。去年11月的一个晚上,他在自主学习中心做英语,帐号不能登录,康丹老师得知后,专程从家里赶来学校,为他解决了问题。还有,他在课下用C语言编写程序时遇到困难,王少威老师在QQ上指导他……

记者对180名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据统计结果显示,78.6%的同学认为,大学里和老师的联系比他们想象的更紧密。其中,37.4%的学生表示,他们在课下和老师进行较为频繁的接触;12.7%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天会和老师在课下进行交流。

“学分制带动的,不仅有师生的正常知识交流,还有老师带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实际。”杨宁雪解释说。

资环学院12级的吴锦东,是试行学分制的第一届学生。他介绍:“学分制对创新课堂进行了量化。要想毕业,就要修满3个创新学分。学术创作、科技成果和技能竞赛获奖可获创新学分。”

为了获得创新学分,同学们都积极同老师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将创意同知识相结合化为了产品,获得学分。机械学院夏华梁团队设计的作品“便携式多功能机械原理机构演示仪”,2014年暑假从全国42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8个创新学分。

这件作品的创意来自课堂,然而成果则来自课下同老师的交流。夏华梁发现,老师在课堂上用PPT课件讲解“机械内部构造的运动规律”时,因为不够直观,有些同学们不理解。他想做一个设计演示仪,并连接电脑,然后通过齿轮和连杆的运动,同时演示8种机械原理中的经典机械内部构造。课下,他主动找老师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完成了这件产品。

杨宁雪表示,学分制已初见成效,但还面临着跨校区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供学生选择课程不够多等问题。学校将吸取其它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不断改进,力求在未来做得更好。

上一条:大学英语该变一变 下一条:管理学院十年推行“一专业一赛事”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