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他们在特色班里成长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22浏览次数:

他们在特色班里成长

记者 方越 高榕 沈娴菁 姚亚琦

产业班、英才班、卓越班、国际班……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我校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些特色班。这些班无论在培养目标上,还是在管理和教学上,都有鲜明的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班级,感受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吧。

课堂作业因兴趣而定

小巧的机器人时而扭头,时而伸腿,灵活自如地展示着“身姿”。“这是我们小组设计的机器人,它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机械学院12级机械工程产业班的袁勇边播放视频,边讲解小组作品。学生评委端坐在台下前排,从设计理念、成品展示、专业讲解等方面进行打分。

这不是大学生竞赛活动,也不是电视上的某个镜头,这是机械学院产业班《机械原理》的课堂。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产业班《机械原理》任课老师侯宇,对课程作业大胆进行改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给定的三类课程作业中选择一项,独立或组队完成。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多数选择组队完成项目。小组成员们课后聚在一起,谁写策划、谁编程序、谁做实验,每个组员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宿舍里、操场上、沁湖边,时常看到他们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我认为我的三维模型做得更合理!”“用编程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机械运动!”小组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的火花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创意十足。课堂上,每个小组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台下同学“步步进逼”提问,常常引起一番唇枪舌战。

经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后,学生们都表示,做实物设计比做书本上的练习有兴趣、有意义多了,既理解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和同学们沟通了感情,一举三得。

大一就有导师带着学

“汪小军去烧石灰,小金去接蒸馏水,你去配盐酸……”材冶学院11级冶金英才班的3名学生,在博士生导师薛正良教授的指导下正在做课题。

材冶学院冶金英才班实行导师制,大一入校,学院就给他们每3-4人配备了一名教授担任导师。在英才班,科研不再是研究生的“特权”,他们大二就像研究生一样参与导师团队的实验和科研工作。现在仍是本科生的他们,在学术期刊上已发表多篇论文。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英才班的学生跟着导师进实验室、进企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历。同时,为拓宽他们的视野,学院还利用暑假组织他们远赴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里奥本大学游学交流。

导师,不仅是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该班的刘航,准备报考研究生,暑假打算留校复习,由于武汉夏天十分炎热,他四处找房租住。导师李光强教授得知后,在青山校区安排了一间带有空调的房子,免费给他提供住宿。导师们还请学生吃饭、聊天,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还将自己出国留学、访问等人生经历分享给他们。

据了解,材冶学院冶金英才班采用“3+X”培养模式(X分别为本科1年,硕士2年,博士4年),三年内修完学分者,可提前毕业或在本校本硕连读,优秀的学生本硕博连读。

企业实训项目化管理

电脑屏幕上,子弹不断发射,可怜的“蜜蜂”东躲西藏,击落所有的“蜜蜂”,你就赢了!这款游戏“打蜜蜂”是计算机学院13级软件工程产业班杨睿涵设计的。

不仅是“打蜜蜂”游戏,他们玩的连连看、五子棋等游戏,也是自己设计的。

除了课堂学习,每一门理论课结束,13级软件工程产业班都会有专门的实训课。以前学生们以为做项目,只要能运行就好了。通过实训课的视频教学、算法介绍、亲自操作,同学们知道数据分析和获取、界面设计和修改、后台数据库、前台模块、实施和维护,每个步骤都必不可少,都是项目开发的要素。

计算机学院特邀软酷网的项目经理为学生授课,还带学生去企业实习。C++理论课结课后,企业项目经理将班上同学分为4组,每组4到5人,分别完成鸿雁传书、闪盘小偷、连连看、五子棋四个项目。同学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并交给企业项目经理验收。

“以前感觉做项目很高大上,真的轮到自己做,感觉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该班陈彪说道。陈彪和其他四人负责“闪盘小偷”项目。“闪盘小偷”项目是实现将U盘插入电脑后,立即盗取U盘信息。该项目涉及到系统调用,文件调用等知识,而这些知识老师可没有教给他们。上图书馆!去网上搜!为提高项目制作效率,5个人分成2个小分队,通过配合,圆满完成。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连接不紧密,MFC面向对象编程讲得也比较浅。现在通过实训,软件工程产业班的学生们让知识活学活用,做出来的项目更具规范化,更适应企业需求。

开放互动课堂很有趣

“Introduce yourself, please.”纯正的英式英语,帅气阳光的英国外教Matthew,第一堂课便让国际学院电信1302班的学生见识到《中级大学英语听说课》的与众不同。21位同学,21种介绍方式,学生各出奇招,展示最独特的自己。

国际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紧贴国际轨道,学生中外交融的学习生活在校园中“独树一帜”。学生不仅在国内所受到的是“西式教育”,大三时还可以出国深造。

国际学院的教室模拟西方高校,桌椅皆为活动式,根据课堂要求可以“东拼西凑”,改变布局。不固定的搭档,随机的组合,同学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我们的课堂很开放,很有趣。”几乎每位国际学院的学生都这样强调。不同于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他们的课堂主角始终是学生,Teamwork成为课堂的特色主旋律。

英语课上,老师的讲台无处不在,他“穿梭”在同学们间,观察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倾听着每个小组的讨论声。当分组时有同学不小心落单,老师便会加入,组成一个新的小组和学生一起讨论;当学生为某个话题争得不相上下时,老师会“潜入”小组进行点拨。“感觉老师不再总是有高高在上的威严,而是时刻在我们身边。”

课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十分频繁,随性的相处让同学们多了一个“外国佬”朋友。对于国际学院的学生来说,老外一点都不“外”,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十分亲近,喝咖啡、聊天……办公室旁的茶水间留下师生畅谈的身影。

上一条:登上ACM国际领奖台 下一条:八年躬身 艺术奉献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