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可否请出大学课堂
程毓 刘永才
效果:自校报刊登本连续报道以来,部分班级和学院开展了富有实效的教育活动,学校也采取了硬措施,课堂“低头族”现象有所改变。
―― 回 放 ――
上半年,本版推出《手机可否请出大学课堂》连续报道,分别刊登了连续报道一“现状”:学生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上瘾,让课堂慢慢变了味儿。上课不带手机,进课堂关机、自习课交手机等“脱网”行动,在校园悄然兴起。连续报道二“调查”:85.71%的学生坦言,课堂上总是忍不住玩手机,希望有强制的力量把手机请出课堂,让自己能专心听讲,安心学习。几乎所有受访的老师都认为,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已经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希望将手机请出课堂,还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连续报道三“回应”:特邀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涛、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书记杨永彬、文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惠青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课堂上手机的管理,既需要教育引导,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也要靠教师提高师德素养与教学水准,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更需要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教学监控。
本期刊登连续报道四“效果”。
―― 走 访 ――
近日,记者在校园里进行了走访。
材冶学院北六4010寝室的同学,向记者讲述了“老师群里发文章――玩手机对人体有害”。材料拔尖班的无机化学老师陈阳,一天晚上11点40时,在QQ群里发了条400字左右的信息,讲述长期看手机带来的种种危害,告诫同学们少玩手机。寝室成员胡钰鑫说:“自从看到化学老师这条QQ消息后,他们寝室互相监督,学习时,把手机放到一旁。课余时间,一起聊天、运动。”
这学期,很多班级开展了相关的特色团日活动。如,文法学院行政管理1201班,于11月10日至11日举办了“无手机课堂”团日活动。班会以一个简短的公益视频开头,视频中呈现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即玩手机和不玩手机对大学生活造成的影响,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组织委员陈嘉为大家朗读同济大学龚韵霁老师推荐的文章《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团支书牟倩蓉针对该文章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问题:大学过去两年,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让你回到大一,你想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如果明天毕业,你认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力是什么?次日课间,班委准备了两个装手机的文件袋,并细心备好标签以防手机拿错。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把自己的手机交到负责人手上。课堂上,大家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好像回到了大一刚入校时,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当天授课的老师们都表示课堂效果好。团支书牟倩蓉针对此次活动总结说:“脱离手机后,我们的课堂可以很丰富,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多彩。”
再如,医学院卫检1301班于11月17日上了一节“没有手机的课”。课前,团支书拿着小袋子,“手机交出来!”命令刚到教室门口的同学交上手机,全班的手机被强制地收走。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书上满满是笔记,知识不仅是落在了书上,更是沉淀在了脑海中。同学们体验到“只有真正的放下手机,才会静下心学习。”
还了解到,有的班级采取了硬措施,如材冶学院14级冶金英才班,晚自习上交手机。有的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与考勤“挂钩”方式,如自动化卓越计划1201班的复变函数老师张永规定:课堂上玩手机者,记旷课一次。
另外,学校也采取了“硬措施”。据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万维新主任介绍,自九月底开始,学校通过技术控制,上课期间关闭了学生账号,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无线WiFi上网。
不管是开展教育活动,还是采取各项硬措施,都是为了让课堂回归“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本源。
―― 结 语 ――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
尊重大学课堂,健康使用手机,净化课堂风气,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让手机服务大学生生活学习,让课堂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做到这些,需要你、我和他长期的、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