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三五巡礼】高层次人才队伍

作者:人才办编辑: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2-09浏览次数:

高校办学以人为本、因才而兴。学校坚持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十三五”期间用好用实高校用人自主权,积极探索和深化人才引进、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引育水平,着力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一、坚持党管人才,统筹各方原则,强化人才工作的组织保障

1.旗帜鲜明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党管人才的战略定位,管方向、定政策、优环境,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强化人才供需对接,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二级学院主体责任。学校在加强宏观指导的前提下,让二级学院在培养人、引进人、使用人上有责有权有资源;加强对学院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鼓励学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人事工作风格特色。落实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书记和院长共同负责从学科建设、政策引导、业务指导上下功夫,着力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3.加强部门协同,广泛延伸人才工作触角。人才工作是全校的工作,需要举全校之力做好人才工作。进一步拓宽人才工作内涵外延,积极发挥校友联系、社会合作、海外交流等对人才资源的凝聚作用,形成人才工作的举校机制。全校各单位参与其中积极改善各类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深化人才工作机制体制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进人才引进机制改革。一是坚持高端引领,实施重大人才引育工程。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实施“215人才工程”和“香涛学者”计划,重点引进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科学家和青年拔尖人才。先后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全职引进了包括“2018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成果主要完成人姚凯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二是坚持为我所用,建立灵活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探索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引才用才方式,面向全球聘任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美国和法国等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近50名。学校入选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三是坚持服务发展,实施差异化的精准引才政策。瞄准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精准施策,放宽急需紧缺人才门槛,不唯地域、学历和职称引进人才,最大限度用好世界各地优秀人才资源。紧密对接钢铁冶金产业链,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内大型企业全职引进了40多名优秀人才。四是坚持激励考核,实行高端人才引进工作责任制。明确规定各二级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签订工作任务书,确保引才工作落到实处。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贡献奖”和“伯乐奖”,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五是健全拔尖青年人才成长机制,实施“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培育计划,制定特殊扶持政策,截至目前已实施两批次,有10位中青年人才纳入培育计划。

2.突出业绩贡献导向,推进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一是建立健全薪酬与岗位职责目标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岗位聘任,改变简单以资历、学历、职称与聘任岗位等级挂钩的传统做法,对岗位聘任管理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实施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激励各级各类人员始终保持创新发展活力。二是完善适应教学岗位特点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把教学业绩和成果与科研业绩和成果同等对待;设立杰出教学贡献奖和杰出指导教师奖,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中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建立专业责任教授团队负责制,给予团队负责人专项津贴,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出台支持科研人员创业的政策措施,推进成果转化,激励创新创业。全球首个“应用CAR-T免疫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发明专利持有人张同存教授、湖北省首届“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十佳”创新奖获得者樊希安教授先后创办了科技成果转化公司,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3.突出品德能力导向,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一是坚持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教师选聘、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评优奖励等环节全面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选聘过程中,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采取基层党组织书记谈话等考察方式,开展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工作。二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为鼓励教师潜心开展创新研究,实施团队考核、亮点考核和聘期考核的多种考核方式。考核周期可在合理范围内由人才自主确定。三是推行同行专家评价与代表性成果评价。在教师职称评审、关键岗位聘任工作中,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在省属高校率先实施省外同行专家评价制度。充分落实评审自主权,推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制度。

三、强化人才服务意识,积极做好服务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讲“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进一步强化人才服务意识。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申报过程中,全程跟踪服务,组织预答辩,邀请专家把脉,出谋划策。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为人才提供支持条件和生活待遇,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建立人才服务档案,简化办事流程,为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与青山区政府合作,解决人才子女的入学问题;优化安居环境,提供安家费,发放住房补贴和安排公租房租赁;下大力气,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四、高层次人才引育水平显著提升,人才效应显现

“十三五”期间学校实现了国家级人才项目“零”的突破,人数稳居省属高校第一,学校“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先后引进和培养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名,新增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入选者19人,新增湖北省学子人才入选者141人,新增武汉市高层次人才4人,新增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新增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4人,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等等。学校柔性引进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美国、法国和欧盟科学院院士等各类世界顶级科学家近50名。

总之,我们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利用好各级人才政策,通过多项引育措施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人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局面,突破了地方高校人才发展的瓶颈。学校向心力、吸引力与日剧增,实现了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办提供)

上一条:【十三五巡礼】师资队伍 下一条:【十三五巡礼】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