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把手机“请”回大学课堂

作者:程毓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8浏览次数:

【教育观察】

把手机“请”回大学课堂

记者 徐长俊

上课铃响,护理1401班的同学纷纷掏出手机,加入班长张明明组建的微信群。任课老师高翼上传了六张图片,开始课堂提问:“你们看看每张图里的护理操作姿势,哪些正确,哪些错误?” 同学们看着手机,在群里踊跃“发言”。

“新奇!”“可以和老师点对点交流,蛮好玩。”“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了!” 学生对课堂的反馈让高翼倍受鼓舞,“以前,上课多是对着书本文字生搬硬套,课堂死气沉沉。现在利用手机互动教学,既让学生看到书本外的临床应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爱上课,我讲课也来劲。”

最近,记者发现,部分老师试着将不少高校课堂视作“洪水猛兽”的手机“请”回了课堂,让手机成为课堂上的“第二平台”,通过手机帮助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由“人在上课”变成“在上课的人”,课堂受到学生的热捧。

“一所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无论是把手机请出课堂,还是把手机请回课堂,目的都是希望学生把目光聚焦课堂,在课堂上将知识学活吃透。”教务处副处长罗刚说。

机械学院的左兵权老师将手机应用到教学的全过程。

上课前,学生用手机扫二维码签到;课上,用手机互动教学;课下,他将课程的重要内容上传至群里,方便学生查看温习。

机械1301班的张鸿儒,上完左兵权的电机传动控制课感慨道:“左老师用的都是满满的黑科技,将以前点名查到、布置作业的时间省下来,课上不仅变得有趣,而且干货变多了。课下感到有些知识点遗忘时,用手机翻阅左老师上传的资料,复习很方便。”

作为“80后”老师,左兵权认为,青年学生都喜欢新潮的东西,老师就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学生喜欢的东西变成师生教学相长的“载体”,让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获。

还有不少老师把手机“请”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一个个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在理学院胡百鸣教授的课堂上,手机成了“贴身助教”。遇到学生没学过或已经遗忘的知识点时,胡老师就让学生拿出手机,查阅相关资料。他解释:“大学里的专业课覆盖面广,时常出现一门课程是由多个学科相互交融形成的,请出手机帮学生延伸知识点,让学生在有限时间掌握重点和难点,非常快捷方便。”

汽车学院的学生南欣说:“胡教授教的理论力学课都刻在脑子里忘不掉了,一学期过去了,他的课至今记忆犹新。”

得知艺术类学生对电脑的掌握能力弱,在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上,艺术学院艾险峰老师要求学生用手机,将他使用Rhinoceros软件的过程拍下,“方便课后温习”。

学生们说,用手机拍照做笔记方便快捷,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英语笔译课上,翻译系老师肖志清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课堂派”发布随堂练习。课前,上传题目,学生通过手机接收查看资料;课上,当堂测试,学生现场翻译,肖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译文进行批注。他说:“通过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大锅饭’变成了‘开小灶’。”

外国语学院陶海敏很喜欢肖老师通过手机共享优秀笔译作业,“互相借鉴高水平译文,有利于认清自己的翻译水平,译文获得老师同学的认可让我倍受鼓舞。”陶海敏笔译水平进步神速。

“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应想着怎么在课堂上阻断这一进程,而是拥抱网络,使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袁修学教授认为,把手机请回大学课堂是个很好的尝试。在他的组织下,临床试点1401班用手机进行临床基础综合课的期末考试。

上一条:【大学新变化8】走心的大学笔记 下一条:【玩转微时代5】微服务:帮助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