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大学新变化8】走心的大学笔记

作者:程毓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21浏览次数:

【“大学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八】

走心的大学笔记

记 者 殷 田 见习记者 肖木兰 张 政

笔记,词典定义为“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笔记的作用,是为了加强理解、记忆,便于复习和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笔记的方式和载体呈现多样化,让我们看看大学校园里那些“走心的课堂笔记”。

手写笔记仍受偏爱

记者在校内随机走访发现,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明显偏爱传统的手写笔记。外国语学院大二的小肖就是手写笔记的“粉丝”。

翻开她的课本,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其间交错着不同颜色的笔迹。“把笔记写在课本相关内容的旁边,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查找。”小肖用黑色的笔划下重点和难点,记录老师上课时扩展的内容,用蓝色和橙色的荧光笔圈出重要单词和特殊的语法句式。

不同于将笔记直接记录在课本上,外国语学院的小魏为每一科目精心准备了不同的笔记本。她把笔记先写在草稿本上,课后再分别誊抄到对应的笔记本里。“在整理和誊抄的过程中,相当于又记了一遍。”小魏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时下在学生中广泛流行“5R笔记法”,即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思考(Reflect)、复习(Review)。商家抓住这个卖点,将传统笔记本重新划分,将一页纸分成问题线索栏、笔记栏和总结栏三部分。

外国语学院的钱菡是这种笔记的推崇者。在笔记栏写课堂笔记,课后将笔记的内容归纳写在线索栏,再将课堂笔记浓缩成一两句话写在总结栏,“笔记这样记,一目了然”。

手绘笔记别具创意

“怎样让笔记更有趣?”理工科专业的90后妹子,材控产业班大二的苏雪每天和单调的数字、符号、公式打交道,觉得“头痛”,于是琢磨着另辟蹊径。恰好会一点手绘的她,在枯燥死板的笔记中加入手绘元素,让笔记变得图文并茂、活泼生动。

她以拇指的外形,作为笔记中手绘人物的形象,用表情丰富的拇指小人儿,记录学习的心情、点出重点,还时不时给一脸憨厚的“拇指人”加上几句台词,和自己对话。

新课开始,面带微笑的“拇指人”站在笔记本上对她指明课程要点;遇到了难懂之处,拇指人泪流满面直呼“凌乱了”;龇牙大笑的“拇指人”安慰着一脸幽怨的“拇指人”;整理好心情的傲娇“拇指人”微笑着提醒苏雪背推导公式……

“手绘笔记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苏雪说,“对于听课和复习都有帮助。”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记忆人体各种器官、血管、骨头、神经的位置、形状等等需要下大功夫。护理专业的郑新怡,选择把教科书上的骨头画在画册本上,并用各种颜色的笔在旁边补充详细的笔记。

“颈椎椎体较小” “第六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头部出血,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止血。”她把每一块都画得清清楚楚,在旁边记下要点。

拍拷笔记随手方便

老师放出一张PPT,文法学院社工13级的田贞贞忙不迭地举起手机,确定图片的大小、对焦,调节亮度,按下快门。拍完照片,还不忘检查是否清晰,整套动作连贯娴熟。“文科的课堂较多发散式,为了不错过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只能选择拍照。”她解释。

这种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课堂仿佛“记者发布会”,大部分老师也已司空见惯,一般不会阻止。

教材的更新赶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导致现在部分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和实际脱节。老师在讲课时,通过PPT或板书增加课本外的内容。“记笔记赶不上老师讲的速度,只能选择拍照。” 计算机学院15级的陆洪双就是课堂“发布会”大军中的一员。他表示,自己班里手写笔记的同学几乎没有,“大家都是拍照,老师边讲,我们边拍。”

“铃铃铃……”下课铃一响,翻译1501班的学习委员杜思贤就拿着U盘,小跑着去找老师,把刚才课堂上看的几个英语小视频拷贝下来。压缩之后上传到群文件里,供同学们下载复习。

软件笔记有效辅助

基础口译课上,老师正在讲解听力口译练习的翻译难点。翻译1501班的刘梦晗抬头看了眼投影,把单词读了一遍,记住字母的拼写顺序后,低头手指飞快,把这个单词记在手机的“便签”上,并在后面附上这个单词的简单中文意思和基本用法。做完这一切,她再一次抬头,继续听老师讲下一个知识点。

除了手机自带的便签,还有同学使用笔记辅助软件。记者在App Store中搜索发现,有多种笔记辅助类的软件可供选择,而且分类、手写、标注、修改字体和颜色等功能一应俱全。

文法学院的小方就很喜欢使用这类软件。“有时候从网上找到PDF的电子书,用这个软件可以标注、做笔记,用手划的线可以自动吸附到每一行的文字下,还能把页面放大,在空白处添加小字儿,分享也很方便……”

记者调查发现,超过七成的学生对于用手机拍照、直接拷贝PPT和讲义,或使用App记笔记已习以为常。然而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此持质疑态度。

“拍下来或拷回去,有的人根本不看。”外国语学院的钱菡说。教《社会创业学》的贺尊教授喜欢开放式的课堂,但拒绝向学生提供上课时所使用的PPT。他说:“如果为了应对考试,一次性拷贝PPT不可以。”

专家意见

笔记是促进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工具,如何用好这个工具?翻译系林溪老师指出,电子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学习,它们确实为学生学习带来便捷。但切忌过于依赖数码笔记,一拍了事,课后也不去复习消化。这样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课堂的精髓,也就用“歪”了这些新工具。不要使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变成活的“记录器”,虽然节约了时间,记了笔记,却丢了课堂本身。

上一条:“工匠精神”打造精品课堂 下一条:把手机“请”回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