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调查】共享是大学生的必需品

作者:刘睿萱 朱佳怡 党文静​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23-02-28浏览次数:

见习记者 刘睿萱 通讯员 朱佳怡 党文静

在百度百科中,“共享”的意思是分享,将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有时也包括产权。它最早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齐)景公曰:‘相国政务烦劳,今寡人有酒醴之味,金石之声,不敢独乐,愿与相国共享。’”

在现代社会中,“共享”二字逐步发展,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指对社会闲散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尝试。在持续三年的疫情中,大学生经历反复封校,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其社会活动局限于校内,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共享”一直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

后疫情时代,“共享”渗透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单车的使用、共享充电宝、共享自习室、共享生活用品……这些共享资源大大节省货币、时间和选择成本,深受大学生青睐。

为了解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共享情况,记者对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到103份有用信息。参与调查的女生占比68.93%,男生31.07%,其中89位参与者表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有共享的经历,并有90.20%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愿意在生活中共享。共享最多的物品前三名分别是:生活用品、学习资料、共享单车。疫情间共享最多的物品前三名则是:医学用品(口罩、药物等)、生活用品、学习资料。有99人表示,共享对自己有帮助。大多数人认为,共享带给自己生活上的便利以及人与人情感的加深。

生活用品共享 共创美好校园生活

“以她之名,‘盒’你有约”是我校开展的一项卫生巾互助盒行动。这项活动使卫生巾在校园各个角落得到共享。据负责人介绍,该活动共发放26个互助盒、442片卫生巾、26瓶酒精喷雾。

管理学院的杨月(化名)在主楼上课时,遇到了紧急情况,在朋友的建议下用到了互助盒中的卫生巾。“我朋友做过这个活动的志愿者,她告诉我,特殊情况下可以应急使用这些东西。这件事让我觉得又方便又温暖。”

杨月去官网了解这个活动,得知它是“取一放一”的原则,即紧急状况下使用,后归还一片,以便于其他学生接着享受互助盒的便利。“我将归还的卫生巾放入了加入干燥剂的密封袋中,也标明了卫生巾的品牌和日期。”杨月说。她希望,共享卫生巾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让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关心。

在学校官网,有人评价:“总队这个活动体现了我们学校的人文关怀,必须要给咱们总队点个赞!”还有一些“爱了爱了!”“棒棒棒!”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项活动的认可。

无论是疫情间还是疫情后,大学生都认为,共享最多的是生活用品。71.15%的占比让它远超其他物品而占据榜首。生活用品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们大学生活的交流方式之一,而它也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情绪导向,使校园生活更加美好。

考研资料共享 共同上岸985高校

我校医学院一寝室将“共享”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个寝室的四人分别来自预防1701班和预防1702班。刘乐枚在保研期间做了大量准备,购买了相关课程资料,各种真题和资料加起来有千余元。最终,她成功保研中山大学。

保研结果出来后,她将自己的资料分享给班级和寝室的同学。“单人备考挺难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遇到难点也不便交流,但刘乐玫给我了很大帮助。”寝室另一位学生柳佳鑫说。刘乐枚将资料借阅给她,里面的一些真题和笔记让柳佳鑫在无从下手的备考中有了一定的参考。同时,柳佳鑫的成绩较为起伏,时常出现怀疑自己的情况,刘乐玫也会反复地鼓励柳佳鑫。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寝室里其他三位学生均上岸华中科技大学,开始了各自的新旅程。

大学生以电子文档或图片的形式相互转发分享,互补资源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每天课程结束后,有些寝室的学生会复盘当天所学内容,分享笔记,相互补充课堂上未记全的笔记或未理解的内容。这种共享学习,让大学生们在学习之余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在103份问卷中,有72人认为,学习资料是自己在疫情间共享最多的物品之一。

打太极、跳健美操 让父母成为共享者

大学生的共享不只在校园里,有些学生还将共享引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中。“我在假期里教爸爸妈妈练太极、跳健美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2103刘鲜(化名)的共享对象有些特别。

教爸爸打太极,完全是因为刘鲜爸爸“求知心切”。在刘鲜看来,爸爸对各类运动都非常喜欢,空闲时也会打羽毛球、打篮球,但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太极,所以得知刘鲜学习太极后,便强烈要求她每天教自己打太极。“我也没想到,就算自己放了假,每天还要早起和我爸一起打太极。”刘鲜在“威逼利诱”下不得不早起。

大二上学期,刘鲜选修了健美操。寒假因疫情原因未解封,一家人都在家中。“因为我妈妈本身就有晚上跳操的习惯,我想到自己也选修了健美操,于是提议我来教她跳。”刘鲜和妈妈在晚饭后点开音乐,开始锻炼。

73.79%的学生认为,共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加深,刘鲜也为这个数据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她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共享,将自己的大学教育资源共享给社会上的父母,一方面巩固自己在校园中学习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帮助父母强身健体。“老师当时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了爸妈。”刘鲜说。

共享 不可或缺

心理教师梁晶晶评价:“无论是互助卫生盒,考研资料共享、居家学习时互相帮助,教父母学习打太极、做健身操,都是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在特殊情况下,大学生的这种特性尤其是集体主义利他行为体现得则更为明显。”

在任何时候,共享都不可或缺,但是疫情前后期,由于情况的特殊性,共享则有所不同。63.11%的学生认为,在疫情期与疫情后的共享不太一样。梁晶晶介绍道:“疫情前后期,大学生共享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共享,疫情前期,大学生居家学习,出于居家学习的环境不同,劣势同学就必然需要向优势同学寻求资源,尤其是有关课堂方面的资源;而疫情后期,线下学习,资源的需求自然会改变。第二点则是人际共享,疫情居家期间,我们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所以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人际共享较多。疫情后期,则更多是作业共享、听课共享、取快递共享、带饭共享等,偏向生活方向和学习方向的共享。第三则是资源共享,疫情后期,内卷严重,有效内卷就需要资源共享,即个人的资源、能力有限,团队的力量无限,需要团队的个人共享自己所擅长的部分,达到资源的优化整合,所以出现很多线下的共同成长式共享。”

调查问卷显示,依旧有9.71%的学生不愿意在生活中和他人共享,并有3.88%的学生认为,共享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针对某些大学生不愿意共享的情况,梁晶晶给出了看法:“当今大学生共享极为频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大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如果自己共享了,那么可能在群体里会丧失优势而拒绝共享。”梁晶晶提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三点,即大学生高考的激烈竞争导致拒绝信息共享延续至大学,大学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大学生拒绝共享,以及认知狭窄的部分同学把想象当做事实,拒绝共享。

总的来说,大学生共享是极为必要的。“大学生共享会让‘自我同一性’慢慢地去成长起来,并有利于团队协作,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成熟,更容易融入社会。对社会来讲,大学生群体量很大,如果大家都能共享,则会对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梁晶晶总结说。

上一条:【新闻调查】良好睡眠 健康之源 下一条:【特稿】走进武汉科技大学“清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