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计算机学院】“三链”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编辑:华通汇智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


“三链”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

武汉科技大学于1988年设立计算机专业,2002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20余年建设,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以及“网络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英国)专业。目前,本科生生人数2000余人。

学院聚焦行业急需人才培养,扎实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着力在强化学生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上下功夫,切实打通创新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经过二十余年持续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成果,人才培养取得明显实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为响应党中央二十大关于“深化推进教育数字化”,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高等教育,服务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战略和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战略部署为目标,深化开展内涵式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为专业特色建设方向;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赋能本科专业建设;联合信息产业头部企业,构建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示范性本科教学平台;为国家培养符合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以课程思政引领一流人才培养。学院从“史-今-实”三个维度探索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从这三点出发,探索出形势热点、红色文化、历史故事、行业信息、名人名师、劳模工匠等多个方面。增加课程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建设课程思政“主力军”。学院先后组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核心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申报课程思政类教研教改课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以信息化智慧平台为阵地。学院以青年人关注的网络平台为阵地,聚焦网络思政教育的力度、温度、厚度、效度,以“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微信平台为重要阵地,开设“计科芳华录”“计日起航”等专栏,不断强化网络思政工作的内涵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融入日常宣传教育中,使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温暖和熏陶。努力做优思政工作精品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网络推广,已累计制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200余篇。

坚持理论学习、参观学习、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代表分别赴红安革命老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使同学们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实施“学以立德,才以润德,文以养德,行以践德”成长计划,每年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50余次,参与活动学生2000余人次,实现各类学生全覆盖全引导。积极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亲身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现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学院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前往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人数占学院总人数60%以上,鼓励同学们运用专业所学,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共同缔造等国之大者与省之要事,在基层一线大舞台开启实践成长之旅。

二、加快数字赋能和产教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产教协同育人的内涵式发展。学院联合华为、奇安信、软通动力3家信创领域头部企业共同建设“工业智能与数字孪生信创产业学院”,形成华为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鲲鹏&昇腾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等系列实践基地。引入相关企业在信创领域的技术、设备、实习实训条件等优势资源,建立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实习、实训、实践体系,并将相关实习、实训、实践资源融入本科教学环节。与小米、金山、哈啰、新东方、数字政通、新点软件、金证科技等1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定期邀请企业优秀工程师来校举办技术训练营,每年为学生提供200多个就业实习岗位,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实践”的形式强化实战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新的技术动向,熟悉企业软件开发流程,掌握企业编码规范,提高实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数字赋能、深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学院以计算机类核心课程为骨干,围绕信创技术相关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利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积累和积淀,和产业学院共建企业的技术优势,探索将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前沿科研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探索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高水平信创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产业行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开展信创系列教材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学院建设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省级线上一流课程3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共计7门,已经有9门课程完成全国平台上线。同时,学院联合超星,完成对计算机类核心课程体系知识图谱课程建设,构建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图谱体系。

三、优化科教协同机制,聚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将科研平台、项目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着力把科研活动打造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不仅将解决学术前沿问题、“卡脖子”技术难题、行业企业工程问题的新成果融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重点项目和企业科研攻关,引导他们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2024年,学院启动实施“科研育人行动计划”,面向全院公开招募本科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先后开展两期共遴选75名优秀本科生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此外,学院还坚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引导学生聚焦新兴领域、紧跟前沿应用,持续挖掘和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将创新思维培养、科研方法应用和创新能力实践融入项目立项、建设和结题全过程,突出项目牵引学生科创能力提升优势,切实推动科教协同育人生态常创常新。

四、强化以赛促学模式,不断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不仅密切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适时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推进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和教学方法创新,而且还特别注重以赛促学,充分发挥科技竞赛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作用,助力学生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工程思维教育。近年来,学院通过大力加强科技型学生社团建设,公开发布计算机学科竞赛榜单,实行榜单赛事指导教师负责制,倾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出台学生竞赛经费资助和奖励办法等举措,积极推进“一专业一赛事”和“一学生一赛事”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科技竞赛氛围,逐渐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榜单竞赛为依托、以教师指导为牵引、以创新中心为支撑、以资助奖励为驱动”的以赛促学人才培养闭环。

五、围绕产出导向理念,不断提升高质量育人成效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突出成果多。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200余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东大陆总决赛银奖2项、铜奖3项,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竞赛全国金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1项等重要奖项。在科研育人方面,院师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报名项目数达到30余项,覆盖学生达150余人次,并通过大创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软著20余项,竞赛获奖数量超50项。学院学生自主创业成立公司3家;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2项,居于全校首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过程中,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报名项目数量居全校首位。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足。近3年,到行业头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日益增多。2024年暑期,260余名2025届学生经学院选拔推荐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互联网、IT企业实习,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进取的创新精神得到企业充分肯定,2024年9月47名本科生已提前获得小米和金山办公的校招录用通知。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完全符合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沿海、广东一带或者IT行业较发达的一线工作。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关联性较强,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客观、务实,毕业生到各自的就业岗位后适应性较强。

上一条:【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创新构建育人体系 下一条:【理学院】数理筑基石,创新引发展,力铸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