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掌控“信息”科技,拥抱“人工智能”

作者:编辑:邓小龙发布时间:2024-11-20浏览次数:

掌控“信息”科技,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

 学院1958年开办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至今,已走过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现设有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微电子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课部和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工智能与信息融合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院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建院以来先后培养出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学院以育人为本,崇尚创新的办学理念,围绕信息传统优势,注重交叉融合,转型人工智能,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应用型等多元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已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一、培育优秀师资,奠定育人基石

学院以国家及省级人才计划入选教师为学科带头人,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授教学和科研经验,构建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机结合的学术梯队,提升本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院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引进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学院重视从企业一线直接引进工程化教师团队,引进了一批包括宝武研究院、中冶南方、中船集团等行业企业人员直接进入专业教师团队,打造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充满活力的优秀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员工147人,教授32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教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4人,博导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6人,学院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4人、香江学者1人、湖北省十大优秀博士后1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负责人1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1人、湖北省楚天园丁奖获得者1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二层次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在内的国家级项目80项;承担了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3项,教育厅科研计划等其它纵向项目64项,以及大量企业合作项目。获得和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版权180余项。

二、坚持立德树人,思政引领教育

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工科对信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校园文化,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履责人才培养。学院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坚持党对本科教育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本科思政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本科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信息类专业群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整合全院师资,精心组织并打造了人工智能与信息类学科课程思政案例库

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学科领域知识与实践方法,注重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国家战略思维、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价值理念,将价值引领融于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中,逐步摆脱单向灌输等传统教育方式的路径依赖,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缓解了思政理论课孤岛化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同时,依托学院智创未来公益服务项目,利用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开展适龄儿童科普、智慧支农、科技兴农等志愿服务。让学生读好有字书的同时,俯下身子、热心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读好无字书

学院以自动化湖北省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为基础,有计划地开展了围绕思政教育的教研培训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及学校组织的多项课程思政研讨,落实课程思政取得显著成效,2门课程入选武汉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名教师在武汉科技大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同时,学院主动结合人工智能社会教育热潮,将思政教育与教育部校企融合协同育人计划、湖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相联系,实现政治生根、理论落地、技术落实,积极打造了匠心独具·智研未来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立德树人效果明显。

三、深化工程教育,产教协同育人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及深入赋能传统行业。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但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拓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口巨大。具有冶金特色背景的联合武钢等公司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产教协同实施人工智能对冶金工业的深度赋能。

学院以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深化工程教育认证OBE理念的落实,通过校企结合工程师教学、学生职业素养管理、项目教学法、互联网+教育生态等途径,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工学结合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专业建设。同时强化新工科领域的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中引入企业课程和聘用企业授课教师,实现校企融合。

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平台,构建以《工程实践》大综合训练课程为代表的临场实训课程体系,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营造产教融合基地浸入式工程文化氛围,引入工程师化工程伦理、工程法规等人文课程内容,实现学生人文素质与工程素质的融合,体现学生非技术因素能力的培养过程;整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工学结合化培养方案,实现了新工科专业群的融合。

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的试点院校之一,通过产教融合之路的探索与实践,汇聚--内外资源,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为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重点完善产教融合项目+竞赛+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举办国家、省、校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信息化与智能化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以学校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深化教育改革 育人成果丰硕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按照思想先进、改革领先、定位准确、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实现理论课程与智能制造实际需求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相结合、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突出新工科人工智能+特色,制定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师生互动,将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学院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湖北省第四批试点学院改革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构建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2个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校企共建“1+1”实践实训基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组建了武汉科技大学本科生崇实战队,已形成了多年级、跨校区的人才推进管理模式,成功打造双校区联动创新机制,团队获评20212023年武汉科技大学榜样力量十大魅力学子;近五年来学院学生有3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包括挑战杯及互联网+奖项8项,智能汽车大赛奖项49项,电子设计大赛22项,数学建模大赛56项,发表论文11篇,参与项目并发表专利17项。

 

下一条:【城建学院】土建类高水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