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教授的课堂5】 “三部曲”奏响交运乐章

作者:叶苗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

“三部曲”奏响交运乐章

通讯员 叶苗

邵正宇,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运输系教授,《机械设计基础》《运筹学》《物流学》《系统工程》《物流运输机械》《物流技术与装备》《汽车服务系统规划》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邵正宇.jpg

9月9日,邵正宇教授给交通运输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机械设计基础》。

摄 影 钱 菡

白露。微风过处,树木沉香。林荫道旁,学生急匆匆买早点、奔赴教室。灯是教学楼的眼睛,有一盏灯,早已点亮。

“早到好,早到心安呐。”提前20分钟入课堂,是邵正宇从教三十一年的习惯。

调好教学设备,他从包里拿出一摞齐整的手写讲稿。每门课手抄教案,是他的“保留节目”,“印象深,也可以应急。”开学第一堂课,多媒体故障,他从容不迫讲解,衔接如云流水。

“认真、负责”,汽车学院教学副院长严运兵评价,“邵老师的课,评教从来都是全校前5%”。

《机械设计基础》,是工科生的拦路虎。学院挂科率5%左右。这是一门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电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课程,章节知识点较为零散。非机械科班出身的中青年教师一般不敢接课。

交运、物工、汽服……学院3/5专业的该课程由他独自承担。

“在座的同学虽然不是机械专业,但未来只要和设备打交道,就一定离不开《机械设计基础》,但它不好学。” 课程开篇,邵正宇强调。

把课本从难变易,邵正宇下了一番狠功夫。

搜罗各类《机械设计基础》资料,光教材就看了十几本。不光这门课,门门课如此。讲《运筹学》,手边备着4、5本教材,反复研究,提取精华。看的多了,胸中自有丘壑。

“铃铃铃”,下课铃声响。他从交运课堂赶至物流工程课堂,两个班进度不一。他切换自如,内容了然于心。

举例子,是他的拿手好戏。信手拈来,从不彩排。

讲压力角和传动角,他随手指向教室大门,支起胳膊。“开门时,若胳膊和门垂直,则省力;若胳膊平行于门,门就会开不动;若胳膊斜上或斜下,水平分力会起作用,而其他方向的力,是无效分力,在机械设计中还会成为有害分力。”

学生听得频繁点头。

“举一反三,你能不能举个例子?”他不光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

课本的例图静止,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他用动画把抽象变具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急回特性的度量。大家平时,不可能探到机器里去量极位夹角,那在设计时,如何测算行程速比系数?”大屏幕上,曲柄连杆机构开始转动,传动之美一览无余。邵正宇手到之处,直指测算的关键点,学生豁然开朗。

一堂课下来,动画随处可见,丰富有趣。第二章连杆机构,他就准备了40个动画素材。

90后的学生需求常变常新,翻转课堂是大势所趋。他喜欢和学生互动,拿着花名册“点兵点将”是他的妙招。

“说到死点位置,有没有同学踩过缝纫机?来分享一下你的体会。”“我总结一下,有时候踩不动了对吧,这正是死点;如果踩得快一点和用手带一下皮带绳,就容易继续往下踩,这就是客服死点的办法。说的很好!”

学生无论答得对错与否,他都给予肯定。

对此,他特别有心得。“如果学生发觉老师在关注他,他学习的动力就会不一样。”在未分专业的“大交运”年代,2005级以前的学生他全都叫得出名字。

学校对平时成绩的构成并没有明确的作业要求,但邵正宇每堂课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实验、课堂表现是他的考核“三部曲”。

每一个人、每一道题,本子上都会留下他的批改。他用不来助教。最多的时候带过160多个学生。确实是忙得不可交,他也一定会在助教改后,重新再改一遍。“这样,才能清楚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早些年在洪山校区上课时,他搞约谈,专门抽课外时间集中辅导学生。

9月7日,上午,四节连堂,流水线一样的学生。邵正宇不用话筒,课间很少喝水,上厕所。记者问他累不累,鬓角花白的他挥挥手,说吃得消。

“话筒有回音,学生不喜欢。”“课间有学生提问,我就少休息会。”

字里行间,都是学生。

2001年,物流行业刚刚兴起,学生就业前途未卜。为了制定符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他调研了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云南经大学等五、六所高校,拜访了661仓库、神龙汽车、海尔物流、神光模塑、杨泗港集装箱码头、荆州汽车公司、宏基客运公司等企业,下载了20多个已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资料。

2002年,第一批交运专业(物流方向)学生被招录入校。由于绝大多数人是调剂生,对专业认识不足,思想情绪较大。他不断在课堂中穿插国家经济政策、行业前景分析,帮学生树立信心。

他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EI收录6篇,科研基础不错。但他心念学生。“高校的用户是学生,教不好课的老师对不起良心。”考虑到精力有限,在评完职称后,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

2015年,学校绩效考核,看到总工作量超出标准好多,但科研单项任务未完成,最终被认定不达标的结果,一向淡然的校级“教学模范”内心起了波澜。

他找到学院领导。“为了上好课,背后付出的时间远不能用工时衡量。何况总量超出那么多,凭啥说我不合格?”

牢骚归牢骚,事后还是一丁一卯授课。“上课是老师的天职,我坚持做我觉得对的事情。”

其实,达标不是件难事,特别是科研部分。有老师的项目好心要挂他名,他一概拒绝。研究生的成果,只要是没有参与,他就不占便宜。良心的事,他看得格外重。

“我工作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图个心安,要对得起学生。”

他关心学生,但也是出了名的严苛。学生分到他带的毕业设计小组,叫苦不迭,但事后承认成长最快。学生参加考试,一视同仁,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哪怕去查平时成绩,也是一套清爽帐,全部由公式推出,学生挂科也挂得服气。

“一碗水端平,公平的严苛,邵老师做到了。”教学副院长严运兵评价。

“为了学生,邵老师提意见,还发过火。但他的发火,是为公,不夹一点私人恩怨,坦荡得让你生不了气。”初秋的夕阳照进窗棂,一缕光打在严运兵的侧脸,他笑道。“希望这样的老师来得越多越好。”

心安之处即故乡。

邵正宇,在三尺讲台间,用三十一年的时光,打磨“育人”手艺,寻到了属于匠人的故乡。

上一条:【教授的课堂6】 “三多”严师传授力学精髓 下一条:【教授的课堂3】 “大作业”彰显机械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