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袁年兴: 文法引进的“智”多星

作者:系统管理员编辑: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03浏览次数:

袁年兴 1975年12月出生于湖北阳新县,文法与经济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副教授,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工作1501班班主任,2015年6月作为我校引进的学科带头人调入我校,现已成为一颗熠熠发光的璀璨之星。

文法引进的“智”多星

通讯员 程红丹

作为科研牛人,他已多次冲击文科A类B类权威期刊,带领文法学院的老师一起飞;作为班主任,他独辟蹊径,准备打造一个可以与985、211高校学生PK的完美班级;作为有血有肉的热血青年,他有一份浓浓的家乡情怀,勇挑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责任,追求单纯地做人和简单地做事。

作为文法学院引进的人才,袁年兴老师从调入文法学院的第一天起就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虽然我与他在学校“偶遇”的机会不多,但每次见到他,发现他不是正在与学生亲切交谈,就是在与教研室老师积极讨论案例教学以及管理班级的看法。袁老师几次婉拒我的采访,他说院里的牛人很多,他想多为院里做些事情。他对学校与院领导充满感激,其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让我由衷钦佩。

科研“红”星

今年4月15日,文法学院教师QQ交流群里炸开了锅,原来是同事们看见了袁年兴在《中国人口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长三角地区穆斯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引起强烈反响.彭惠青副院长为他点赞,感叹袁老师已经叩开A类权威期刊的大门,带领文法学院的老师向前飞。

袁老师虽然调入我校时间不长,但他2015年11月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专著《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2016年还在B类权威期刊《社会科学战线》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了两篇论文,可谓是硕果累累。

我有幸看见了袁老师当初投给我校的一份个人简历,得知他2010年博士毕业后,2012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做博士后,师从高丙中教授,出站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浙江财经大学。

在2009―2013这5年间,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民族问题研究》、《理论月刊》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中国民族报》论点摘编1篇、《新华文摘》索引检录1篇。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以及新疆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横向),湖北省第14批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袁老师还是湖北省统战部专家,为了迎接G20会议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袁老师为浙江相关部门提了许多有效建议。

作为一名科研“红”星,袁老师强调问题研究,让研究有意义,让研究有激情。我要求袁老师就如何做科研对年轻老师提些建议,他就对自己的研究心得做出了一些小结:(1)应找准一个小课题研究,把研究做深,然后慢慢扩展相关领域。先抓住现实问题,再开展文献搜索,再就是做研究领域延伸,可以跨学科研究。(2)做实证分析时,难的不是研究工具或方法,而是弄数据。确定一项研究内容,应思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数据,调研数据是否有统计价值。(3)同门学科或几个教研室老师之间可以定期举办一个类似于学术沙龙的交流会。比如,某个老师写了一篇文章,投稿之前可以在交流会上拿出来讨论,能碰撞出思想火花,可以迅速提高老师们对论文分析与欣赏水平,对年轻老师来说进步很快。袁老师感叹自己在北京大学读博士后期间受导师熏陶,与高丙中教授一起同吃同住,所有的生活几乎都与学术有关,激发了自己做科研的激情与斗志。

育人“慧”星

采访当天,袁老师向我谈得最多的还是社会工作1501班学生。当时我看见他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打开一看原来是他当班主任的班上学生的读书笔记。

从大一进校开始,袁老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为他们指定阅读书目,每两周定期交流一次,从未中断。交流会期间老师指导,每个学生都发言,袁老师还经常自掏腰包为班级读书交流会准备零食,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学理论素养,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识。

从大二开始,袁老师要求学生加强对《政治学》、《西方哲学》等方法论方面的阅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框架,并对管理学知识有所了解。

进入大三大四,袁老师则要求学生精读,并鼓励学生考研或考公务员,为自己奔一个好前程。

大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袁老师强调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希望把大学变成学生一生的财富。他说,社会工作就是社会手术师,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还需要有医德。

学者梁漱溟是袁老师眼中的大师,因为他自嘲自己是“问题中人”,“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社会工作是改造社会的一门科学技术,我们培养文科类学生,就是希望用一双慧眼发现“梁漱溟”式的未来精英。

他曾主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师王迪来我校做学术讲座,以便发挥榜样力量,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尽早树立远大志向。

社会工作是文法学院本科办学历史仅三年多的新专业,招生规模仅30人。由于很多人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不理解,有些学生迫于家长压力选择转专业,袁老师为了管好班级做了大量工作。

他专门建立家长QQ交流群,经常与家长电话或网络沟通;选班干部时先做好学生工作,发挥班干部的核心作用;加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并将社会工作1301班的《小组工作》实务课与社会工作1501班实现有效对接,让大三学生讲课,大一学生反馈,这些措施对稳定班级及增强班级凝聚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袁老师遗憾自己没太多时间与学生深入沟通,他管理的重点是“抓两头,放中间”,即重点加强对脱颖而出者以及有不良苗头者的管理。这学期正在给社会工作1501班代课的陈莉华老师,对这个班学生的表现也赞不绝口。

袁老师对班级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学习委员傅栎木专门收集了班级同学对袁老师的评价,他们对袁老师主抓的班级阅读会非常理解与支持,认为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趣味性很强,有创新思维,并对班级学生十分关心,保护个人隐私,管理班级既松也紧。

学生也向我揭露出袁老师“另类”的一面――喜欢熬夜,管理近乎严苛。比如禁止学生在大二之前谈恋爱、不允许有旷课现象、班干部必须定期汇报班级情况等等。

生活“童”星

袁老师很健谈,也很低调。从经济发达的浙江调回武汉,离家近了,袁老师表示,他选择回来是对的,因孩子正在读高中,而年迈的母亲也需要身边有人照顾,待在亲人身边,会让他有很强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让袁老师感触最深的是还是院领导对他的重视与关心。他提及为了帮他爱人调动工作,院领导多次为他奔走,他十分感激。“谦虚、纯粹、无私、勤勉”,这是院领导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也是最终促使袁老师选择“花落我校”的重要原因。

待在这种纯净的环境,能够让他静下心来做学问,也让他乐于做生活“童”星,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袁老师表示,在大师断层的时代,希望学校能够立足时代背景树立“大文科”思维,不片面追求数量而轻质量管理,为文科类老师创造宽松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身为同事,我想为袁老师点赞。作为科研“红”星,他树立了标杆;作为育人“慧”星,他创新了思维;作为生活“童”星,他活出了精彩。

上一条:【就业吧】 喻志飞:好心态、多思考让就业不再难 下一条:【创业吧】 杨启岭:多次试水找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