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梦,岁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就快过去了,依稀记得一年前这个时候的那场招生宣讲会。“考研选择无非两个:一、选名校,二、选名师,我们武科大可能还不是大家心中的名校,但我可以保证,我们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导师是名师……”随后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目前新学院的现况,课题研究,以及未来发展。听了这些后,除了很振奋很好奇很期待外,更多是觉得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宏伟目标很难。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在矛盾中度过,有咨询本科老师的,有跟师兄师姐打听的,上网查询各种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了,甚至还有同学打电话到校长那儿问个究竟,我们对新学院充满希望和各种不确定。
我们开始反复给张老师打电话,从新学院硬件设备到师资再到未来研究方向,无论老师是在开会还是在开车还是在休息,不管我们的问题多么小儿科多么缺乏常识,老师总是很有耐心跟我们讲解。“小代,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每次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都暖暖的,随着心里的疑团一个个解开,我开始慢慢的相信他,感受到建立个新学院的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师姐那儿听到:在天津科技大学那边,为了了解每个同学研究进展和实验中的问题,张教授一有时间就跟他们每个人聊天,聊课题聊生活聊未来,那边研究生多,张教授平时很忙,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和学生们交流,有时太晚了就把男同学带回家跟他一起睡,聊到深夜……听到这些我眼睛湿润了,为张老师的强大责任感,为人师表他值得所有学生敬重。这些坚定了我的选择,选择武科大选择生物医学研究院选择张同存教授。
一月八号从考场出来,刚一开机,张老师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我们考的怎样,试卷会不会很难。我英语考的不是很好,他安慰我过线就好,不要紧,以后读研好好学英语。当我告诉他其他人都考的差不多应该可以上线的时候,他竟然“咯咯”笑起来,声音有些颤抖,是呀!研究院刚成立知名度还不高,今年人少,他多么希望大家都能考上一起建设新学院呀!成绩出来了,我第一时间打电话跟他分享。
记得复试时,刚见到导师,有点紧张、拘束,可是张老师很和蔼地说:放轻松,对自己要有信心。老师温和的声音让我顿时静下心来,轻松顺利的完成了复试。
开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实验室每周组织lab meeting ,从最开始如何看文献讲起“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用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如果我来做,我会有哪些改进”张老师从三个层面指导我们精读文献汲取前人经验,站在巨人肩膀上科研,这些思想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指导我今后的科研。每周看文献讲文献,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老师细心解答我们的疑问,并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展,开阔我们视野,激发我们学习兴趣。现在的我已经可以相对较高效的看文献了,我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
上周,张老师跟大家讨论课题,从上午十点到晚上六点,他对于课题横向纵向的把握精辟入里,思路非常清晰。从宏观上把握研究进展,在细节上加以提醒,对于科研经历只是一张白纸的我们来说收获颇多。“我在这儿的时间不多,只要来了大家要积极主动抓着我说呀!”张老师一句朴实的话逗乐了大家,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谈到未来规划时,张老师问道:“大家读研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追求终极快乐吗?希望自己快乐,身边的人快乐,幸福生活!所以大家要培养自己的科研乐趣,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个探寻真理充满快乐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一个好的实验结果比什么都让人快乐。”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科研的高度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有这样的导师指导,对即将开启科研生涯的我们来说真是一大幸事!
虽然我们学校不是211重点院校,但是,我的导师――张同存老师却让我明白,无论在哪里,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流的人才。我的导师参与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转录调节异常的分子机制和相关干预药物的开发研究;干细胞工程及工业微生物转录调控的研究。同时也积极开展基因工程药物,微生物药物和天然药物的开发和药理机制的研究等。他不仅具备高水平的学术能力,发表过二十几篇SCI,拥有多项专利,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从精神上引导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
我很期待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我知道这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那积极乐观对科研充满激情的影响下,我相信接下来两年半我会充实度过收获颇多。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我的导师真实的写照。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我感到十分自豪,他让我学到了很多,得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