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改革直播间18】打破同质化 实施“三双三融”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助力就业创业

作者:周宛晴编辑:程毓发布时间:2017-12-04浏览次数:

打破同质化 实施“三双三融”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助力就业创业

记者 周宛晴

“专业知识扎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我校《2016年研究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126家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好,并对我校研究生做出如上评价。

近5年来,我校研究生年度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毕业研究生所签约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度高达82.07%。2016年,包括恒大集团在内的48家世界500强企业接纳我校2016届毕业研究生。

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企业实际取得注册建造师、英语翻译口译笔译证书等执业资格证书占本专业比例达20.8%,参与国家、省级科技成果获奖项目的比例逐年提高。仅2016年,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等100余项、发表论文近 200篇。

此外,我校16个研究生创业团队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初见成效。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生院《“三双三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的开展。

打破同质化,开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研究生教育按培养目标不同,可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其中,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则更倾向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设置时间较短,人们普遍对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认识不足。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同质化现象。

2013年,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旨在打破专业型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同质化现象,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偏向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时任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学校副校长的刘静教授,于2013年主持申报并立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以‘2011计划’为依托,构建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项目旨在通过实施由校内培养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组成“双基地”、校内导师和协同体导师组成“双导师”、校内评价和协同体评价组成“双评价”的“三双”培养方法,践行由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院所、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校内学科间组成为协同体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论文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的“三融”机制,促使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质量稳步提高。

采用“三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解决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研究生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研究生院实施“三双”培养模式。

“双基地”的建设,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了平台便利。

学生可根据实际应用研究需求,选择包括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4个国家、省部级校内实践平台。每年,约有48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前往学校在湖北、广东、上海等省市设立的51个校外基地开展实习实践。通过把一线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进行创新研究,以求进一步提升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双导师”机制的确立,解决了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严格的导师选聘制度,让专业学位研究生享有具有较强行业背景与执业资格的校内导师和具备10年从事本领域实践工作经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导师。双导师的互联互动,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内即可了解行业工作经验,加强专业技术学习,同时在校企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跟随校外导师实现岗位实践、企业实习的培养。

“双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性。

学生在学期间,实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拓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毕业后,学校还将通过用人单位了解学生整体素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情况。此外,学校还邀请了校外导师莅校,同堂热议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

践行“三融”培养机制,提高学生职业胜任能力

“三融”培养机制的展开,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协同发展的共享共赢,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以论文研究攻克企业技术难题,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达成度。

我校通过开展“校、地、企、院、际、内”的多元协同方式,以国家急需和行业重点需求为导向,围绕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需求,依托钢铁材料、机械等优势特色学科,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国际行业前沿机构等开展深度融合,建立了多学科交叉、多团队协作、多技术集成的多元融合模式。

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制定更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培养方案,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紧密围绕“职业发展”构建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学位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国际化课程的开设等措施,使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

专业学位论文研究与工程实际的交叉融合的落实,建立了以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为目标的选题标准,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研究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协同创新。2013年至2016年,我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81.72%的学位论文选题以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为主。

新模式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我校开展“三双三融”研究生培养模式,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网、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30余次,受到同行和社会关注。2014年,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精耕细作”》的专题报道。

项目相关人员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等相关期刊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在全国、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报告近10次,省内外10多所高校来我校学习交流。

2017年2月,项目成果通过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评价,“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科大牌‘三双三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我们希望通过‘三双三融’的培养模式,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了解工程实践难题,学会发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职业胜任能力,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生院院长吕勇教授说。

上一条:【改革直播间19】依托虚拟仿真 开展实践教学 计算机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课堂 下一条:【改革直播间17】丰富教学手段 突出实践教学 “六三”模式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