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一流专业建设,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涵盖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四个一级学科。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冶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建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点。矿业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院学科设置具有明显交叉优势,在特色钒资源高效提取与深加工、矿物深加工及精细加工、深部地下金属矿山开采及灾害防控、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矿冶过程工艺减排及资源再生利用、工业烟气污染控制、矿冶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矿冶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具有鲜明特色。
全院教职112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43人(含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主题专家1人,楚天学者、香涛学者特聘教授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77人。教师中有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42人在国内外各主要学术团体任职。聘任海外兼职教授8人。学院开设有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五个本科专业,获批了矿物加工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和“矿物加工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其中,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0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均人选了“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了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建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创新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4个;获批“宝钢优秀教师奖”、“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名师”、“教学模范”等12人。近年来,学院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湖北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项,出版教材15部。建成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6个。
学院与本校材料、冶金学科共建有“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污染绿色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设有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系和矿业工程实验中心、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环境工程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科技成果奖2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60余件,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60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60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
学院现有本科生122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10人。近三年,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5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授权专利共计269篇(件)。学院科研、教学稳步发展,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稳定达97%以上。
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相关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200余场,师生赴国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人数达120余人次,形成了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
一、依托学科优势,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以建立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教研育人型”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目前5个本科专业中包含3个国家一流专业(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1个省级一流专业(环境工程)。各专业教师坚持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提升业务水平,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和拓宽科研服务领域;在科技创新中指导学生实践,持续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在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已于2024年1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审;采矿工程专业202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安全工程专业2023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
二、立足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各专业紧跟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贯彻“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学科基础、鼓励学科交叉”的原则,注重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24年学院在面向矿业产业信息化、数智化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中提出“矿物加工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利用武汉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和系统科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科优势,突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集中矿物加工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优势力量开展四年制本科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资源智能提取复合型创新人才。
2024年5月学院成功获批“矿物加工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成为湖北省首批获准此项目招生的学院之一,这也为今后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奠定了扎实基础。另外各专业开辟“专业化引导、团队化建设”的第二课堂拓展路径,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探究”为导向,师生协同,开展科研实践训练,并以研究成果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在“全国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项。
三、强化校企共建机制,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为了提升教学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学院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撑,结合专业特点和信息化特征,推动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实效。一方面结合行业企业需求,通过科研项目,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的开发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校企共建机制,充分挖掘与校友会、校企合作单位、人才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专业实习基地等资源,建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以企业合作为切入点,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为纽带,贯穿实习实践、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本科教学培养的各个环节,为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开发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