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教学优秀人物事迹

王超,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汽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2021年8月至今在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工作,任教《动力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概论》《大学基础化学》等“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学校教学奖励多项。
该教师政治觉悟高,作风朴实,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把教书育人贯穿在工作中。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缺点、提升能力,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当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作为自己一贯追求的目标。
一、爱国自信,责任担当。
大学阶段是青年思想走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王超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育人方针,重视青年爱国情怀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在《动力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概论》等专业课的教学中,时常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近重要成果,凸显我国多领域在世界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也促进了对专业课程努力学习。当然,王超的这种教育并不是大白话式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些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近几届学生在课后纷纷表示要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毕业后积极投身到汽车行业中,既实现个人价值,也为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一份力量。
二、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我不太认同高校老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有知识体系可能会逐渐过时。我希望我的学生大学期间掌握的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后续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王超经常这样说。在专业课教学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王超将自己毕业后在汽车整车企业担任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当前教学相联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王超所说的教学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照本宣科、索然无味,而是更加充满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比起成绩分数的提高,王超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工匠精神的锻炼和培养。他还特别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谦逊的态度,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品质,切不可有投机取巧和弯道超车的心态,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有实现仰望星空时心中的梦想,
三、薪火相传,亦师亦友。
近年来王超与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互动、亦师亦友的关系。王超提及自己所带学生,语气里经常充满欣慰与骄傲。“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我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在这种年轻力量的感染推动下,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不自觉成为了我快乐的源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坚信他们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这样的视角下,教学从一种任务变成为一种令人享受的过程。此外,学生还经常去找王超交流,向他述说自己的学习生活上的茫然和困难,王超则向他们传授人生阅历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车辆工程(产业计划)2021级的张同学对王超有着较高的评价,“王超虽然长我们十几岁,但感觉和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代沟。我现在大四了,虽然他现在没有再给我们上课,但是有关工作、考研方面的问题,只要向他求助,都会不吝赐教,并指导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压力,就像一个大哥哥和好朋友。”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王超精心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以自己的热情为动力,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目标努力教学,只希望学生更好成长。
四、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王超如是说。针对这种情况,王超上课之前都会详细准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课堂上还会突出重点,让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同时,根据平时作业和学生谈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个人性格等。面向全体学生,作出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个别学生的差异作出个别要求,并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使得基础和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跟得上队伍。王超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重视学生中的“边缘人”和“旁观者”,让他们也参与到学习中来。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王超促使他们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积极组织和推荐他们参与到“大创”“挑战杯”、大学生车队比赛等科技活动中,提升他们创新和实战能力。
五、逻辑严谨、坚持板书。
王超还强调要将知识点像锁链一样紧密地串联起来,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因而,每次正式上课前他都会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再确认大多数人都理解后才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课程,王超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逻辑性强、理论概念以及公式较多的《大学基础化学》,他多以板书的方式来推导反应理论公式以及题目计算;而对于前沿知识多、空间感强的《动力电池技术》,则更多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刚上大学基础化学课的时候,我忍不住吐槽,板书教学不是早就过时了吗?后来才理解,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推导步骤更清晰、思路更明确,让我们更易理解、学到更多。” 王超多年如一日,三尺讲台一如既往地挥洒着饱满的热情,诠释着责任的真谛。基于良好的课堂讲授方式,王超获得了武汉科技大学首届板书设计作品竞赛三等奖。
六、问题驱动、力推改革。
受学生知识结构、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动力电池技术》等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尤其是技术应用和创新思维较弱。王超针对性地提出了工程问题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剖析了科技产业变革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针对该课程进行的多项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教学创新要求,并通过“创新创业、科技竞赛、实习实践”的综合实践提升教学质量的模式。相关改革思维获批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动力电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表明产教融合教学创新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获得了2024年武汉科技大学第二届产教融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可信、可亲、有水平,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低调、务实、负责任,这是同行对他的评价;乐观、好学、勤思考,这是朋友对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