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柳:从教三十载,初心永不改

刘晓柳,教授,基础医学系党支部书记,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肠道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任职期间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1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科研项目。主编出版教材三册。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三项,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两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模范,三八红旗手标兵,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
刘晓柳1995年入职以来,就在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比较恶劣的科室,至今30年了,弹指一挥间,从青年到知命之年,从意气风发到沉稳豁达。变得是时间,不变的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坚守初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刘晓柳秉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从专业知识过渡到思政教育,使其自然衔接、相互渗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共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各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前沿、临床应用和解剖学发展中挖掘出各章节的思政元素,总结出生命教育、医德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三大主题,编写课程思政案例库,贯彻“生命至上”的理念,实施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案例展示、角色扮演、解剖学誓词、缅怀“无语良师”等情景合一,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拓展校内实践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三课堂。利用遗体捐献接受站、医学标本陈列厅、医学院鲜活的红色文化长廊,极具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开辟全新的立德树人第二课堂。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第三课堂,带领学生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医学生宣誓活动、遗体捐献宣传,开展科普宣传等医疗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利用智慧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线上学思、线下践悟、拓展研创,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解剖学、医学前沿进展以及团队教师科学研究成果等途径,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刘晓柳以医学标本陈列厅为载体,2008年开始筹建医学院生命科学标本陈列厅科普团队,团队2017年获批“雷锋社团”称号,医学标本陈列厅除了面向医学生以外,还是是校内其他学科如体育、艺术、哲学等专业的学习场所。对外也是各兄弟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交流的平台,为临床医生在诊断和冶疗中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并且为社会公众普及人体科普知识提供了基地,扩大了医学院以及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影响力。科普团队每年肩负着大量的参观接待以及陈列标本的讲解工作,在向全校师生、社会公众推进健康教育和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行为等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落实医学生服务“人人健康,群体健康”的责任与担当。刘晓柳既是基础医学系支部书记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养成家国情怀。作为课程负责人的《系统解剖学》课程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潜心教学,坚守教学岗位神圣使命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刘晓柳授课思路清晰、分析透彻、表述精准,课堂氛围生动幽默,语言极富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都亲切的称呼刘晓柳为晓柳老师。从教30年来,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别人之所长,努力使理论课的教学不断进步。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一直努力克服解剖实验室极其恶劣的客观环境和示教过程中福尔马林对身体的高度损害,不厌其烦的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在有限的理论课堂上,根据学情分析精心挑选和讲授各章节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晓柳老师每次课前都精心备课,一丝不苟地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传统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把握学科动态和方向,更新学科前沿进展和重要应用,不断完善教案和PPT;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教学思考和体会,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启发、讨论、探究、教学双方互动、指导自主学习等途径,加强学生能力训练和培养。刘晓柳主持的系统解剖学课程获2015年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1年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局部解剖学课程获批2023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得了2024年度汉科技大学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潜心关爱,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最终目标
刘晓柳潜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注重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思想、学习、生活多方面真心实意关爱学生,以真心和行动,赢得学生的广泛好评。教书育人除了课堂以外,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线下、线上结合,及时、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特长,学生选择性参与标本陈列厅解说队、解剖标本制作队、暑期解剖集训夏令营,进入科研平台、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种学科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刘晓柳指导参与标本制作、发表论文、竞赛获奖的陈辉广同学,2024年9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全奖保研至北京大学。指导完成国家和省大学生创新计划3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两项。校级大创项目及学科竞赛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