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迎评促建】本科教育教学优秀个人典型系列报道

作者:本科生院编辑:宋钦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

吴谨:以思政铸魂,用创新领航,铸就新时代教育先锋

290B3

吴谨,1967年2月生,现为我校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第一完成人获第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荣获202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获批“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省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开拓了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电信专业),参与构建了产教政融合校内工厂级实践创新大平台;主持/参加了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2部。

主持/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省部级基金项目1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 20 余项;在包括IEEE Tra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等顶刊顶会在内的科技期刊及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 150 余篇(SCI/EI收录 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 余项。

一、立德铸魂,育才之道

吴谨老师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严谨治学治教,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主持有多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组织、规划、管理和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强,带动团队老师们自我成长、共同成长。她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助力他们快速成长,把好师德关、教学关、科研关。她积极推荐、引进人才,培育了一批思想过硬、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包括楚天学子、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团员、企业博士后、教学新秀等,团队教师还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吴谨老师始终保持严谨治学的态度,潜心研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认真备课、授课。她一对一指导教师参加各类讲课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工学课程教学竞赛、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以及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奖。她常强调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坚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的理念。在各类评优、评先、评奖中,她获得了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被评为宝钢优秀教师、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还获得了校教学模范、三育人标兵、三八红旗手标兵、三八红旗手、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等荣誉,起到了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知行合一,育人初心

吴谨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构建并推进“知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她认为创新创业要立足生产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质,并建立双向激励机制,让有想法的学生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她一直担任学生班主任,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关爱、帮助、指导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努力挖掘、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学生们对她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她带领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等多项学生竞赛奖项。吴谨老师指导了80余名硕士、博士生,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纵向项目十余项、企业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在顶刊、顶会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获批十余项发明专利,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及学士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学生成为了单位骨干,育人成效显著。

三、守正创新,教学之光

吴谨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求实,坚持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在“电子信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申报过程中,她用一张满幅面图解决了字数限制问题,清晰地表达了相关内容,得到了专家的好评。针对电信类课程的特点,她以学科为基础,以信息流为主线,增加前沿、精简冗余内容,优化重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针对电信号难以感知、课程数学公式多等问题,她实施了“1中心2设计9图形”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图形具象化手段,增进学生对课程框架和知识以及前沿技术的理解掌握,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她积极推进在线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建设和应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国内外优质资源的作用,有效支持并促进了课程教学。她还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基础”“工程概论”等新课程进入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拓进取,发展之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吴谨老师紧盯产业及高教发展动态,抢抓机遇,建设平台、建设专业。2012年,她成功申办并建成了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武汉科技大学与美国桥港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通过了教育部评估。该项目拓展了办学渠道,引入了国外优质师资及教育资源,提升了专业师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上升通道,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省内、华中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进校录取分数线、毕业考研录取比例不断攀升。她聚焦产教融合痛点和难点,围绕新工科建设,通过校企、校政合作,搭建了首个校内智能制造工厂级大型实践平台,营造“浸入式”工程文化氛围,引入企业课程,优化了临场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素养及职业素养。她获批首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1个、湖北省发改委双创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上一条:突破!我校获批2项“2025年度高等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 下一条:江阴市青阳商会一行来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