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迎评促建】本科教育教学优秀个人典型系列报道

作者:本科生院编辑:宋钦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

刘丽霞: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219E8

刘丽霞,管理学院讲师,主讲《税法》《会计学》《创业学》等课程。执教以来,她秉持“让每个学生被看见”的理念,在传统课堂中探索差异化教学,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A类与B类)奖项60余项,获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1年)、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本科组二等奖(2023年)。

一、功能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刘丽霞的课堂,连擦黑板都有成就感。”2022级林同学在班会上感慨。这个内向的姑娘曾因不敢发言而焦虑,直到加入“生活组”——课前调试设备、课间帮同学接热水、课后整理讲台,她在一声声“谢谢”中挺直了腰板:“原来擦黑板也是一种参与。”

刘丽霞的课堂总有三类学生默契配合:

学习组成员作为领路者,课堂踊跃回答问题、课后整理笔记、答疑群分享讨论,极大带动了其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气氛组的显眼包们,课间十分钟通过“你问我猜”“我说的对吗”等综艺小活动,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一扫学习的疲倦;

生活组的积分手册记录着全班贡献:生活组张同学值班+1积分,学习组李同学回答问题+1积分,气氛组何同学活跃气氛+1积分……期末这些数字都化作成绩单上的暖心加分。

功能分组的设计初衷源于长期的教学观察。在刘丽霞看来,一个班的学生,虽然个性特点差异千千万,但总体来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学习能力强,善于思考,在专业学习上往往“吃不饱”,第二类学生,性格活泼精力旺盛爱玩爱闹,第三类,性格特点可能不如前两类典型,较多体现为沉默,不突出也不落后,存在感较低。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类同学的长处,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合适的参与方式,获得更多乐趣,从而有更强的获得感?

基于学生特点的分组只是开始,为了提高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设计和引导各小组的日常任务。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刘丽霞总结的经验是:

学习组的任务设计主要着眼于复习、思考、归纳、扩展,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分享实现成就感。

气氛组主要设计各种表演型小活动,既能发挥这类同学的表现欲,也能通过氛围感,带动其他同学的表达欲望,培养外向型开朗性格。

生活组主要吸纳存在感较低的同学,他们可能较为腼腆,若归到学习和气氛组,可能引发反感和反弹,所以主要设计难度不大的服务型任务,比如开关设备、打水、擦黑板、记录日志等等,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服务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

“传统课堂像一锅温水,功能分组就是那根搅动活力的筷子。”

二、竞赛培育:从课堂到赛场的渐进路径

2021届会计学毕业生樊同学至今记得刘丽霞带着他去杭州参加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的情形。那场比赛中,他和团队同学经历了多轮紧张的学习,冲出省赛,才获得总决赛资格。在现场见识到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实力,从中发现了税法学习的奥妙和乐趣。也正是这场比赛,让他下定决心,跨专业报考税务研究生,并最终如愿以优异的成绩录取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税务专业。

谈到“以赛促教”,刘丽霞有很深的体会。传统课堂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易陷入被动学习。而竞赛通常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种“做中学”的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动机激发机制来看,竞赛的竞争性和荣誉感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从头到尾参与一场竞赛,不仅能强化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心理抗压等软实力。

基于这种教学理念,刘丽霞积极将竞赛融入教学,总结了一套以赛促教的经验。

首先,日常引导方面,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相关课程教学上,经常分享竞赛获奖同学的心得,从心态上引导学生不要畏惧;其二,将竞赛案例引入教学,引导同学们讨论和学习,一方面多样化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其三,在作业方面,适当引用赛题和竞赛标准,并通过作业评讲,培养学生对竞赛的基本认知。

其次,在赛事的备战期,需要成立专门的指导群、开启线下指导会,根据竞赛的特点设计线上或线下的定期指导交流会。一旦进入竞赛期,时间一般会非常紧张,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并引导学生团队进行合理规划。

最后,竞赛结束后,需要引导获奖的同学进行复盘总结,形成文本资料,以便后来参赛的同学予以借鉴。复盘总结方面,参赛(获奖)学生视角的总结,可能更为重要,因为竞赛过程中很多细节,只有参赛者才有最直观真切的体会。

近五年,刘丽霞带领的学生团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累计斩获国赛奖项16项、省赛奖项37项。

三、数据导航:让努力与公平可见可感

每逢期末,刘丽霞班上的同学都有一项“额外工作”——核对自己的平时成绩。“就像税法讲究公平原则,税法课程成绩也该明明白白。”刘丽霞的课程平时分总让学生心服口服——考勤、作业、课堂互动等几十项数据清晰可查。

在刘丽霞看来,考核公平性是引导学生努力的重要基石。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不算太难,难的是,学习的过程往往充满曲折,只有坚定“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信念,才能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和困难。

为做到这一点,刘丽霞2016年即开始尝试引入信息化教辅工具,对课程教学进行数字化改造,从题库系统,到综合性教辅平台,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形成性考核体系。用雨课堂做课堂考勤和课中互动,及时掌握学生整体学习状态,对预警学生及时提醒和帮扶;建设智能题库系统,用随机智能组卷模式进行作业考核,避免抄袭。同时,固定时间内允许多次作业成绩取高,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练习量的需求;对于作业情况分析错题分布,针对难点补充讲解,或录制微课视频;通过在线文档追踪小组贡献和疑难解答,为学生定制“成长阶梯”。

通过这些努力,刘丽霞的课堂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历年学生评教打分均位列全校10%或20%,她的教案本扉页上,写着一行注解:“教育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上一条:突破!我校获批2项“2025年度高等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专项课题 下一条:江阴市青阳商会一行来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