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宜顺:用行动诠释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廖宜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青年委员,《硅酸盐通报》《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青年编委,30余本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城市建设学院本科教学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性能工程结构研究院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新型水泥材料、混凝土结构材料、固废资源化利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青年科技人才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30余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F5000论文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参编《硅酸盐辞典》(第2版)。曾获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研讨说课大赛三等奖,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材料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武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武汉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荣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模范”、“教书育人先进教职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工会活动积极分子”,《材料导报》优秀审稿专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优秀青年编委等荣誉称号。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热情与执着,默默耕耘,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廖宜顺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他自踏上教育征程的那一刻起,便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其中,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与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优秀风采。
班会相伴,成长同行
廖宜顺深知班会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担任土木工程专业2020级班主任期间,他始终坚持与学生当面交流,答疑解惑,大学四年累计召开班会18次。每一次班会,他都精心准备PPT,主题丰富多样。有时是对过去学习生活的总结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目标的规划指引。在班会上,廖宜顺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困惑。通过班会,同学们不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还在廖宜顺的引导下,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廖宜顺用班会这一桥梁,搭建起了与学生沟通的坚实纽带,陪伴着学生们一路成长。在廖宜顺的带领下,土木2002班荣获“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
赠书传情,激励前行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廖宜顺深谙此道。他经常购买各类书籍赠送给学生,以此鼓励他们不断学习。这些书籍涵盖了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每当有同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或者在生活中克服了困难,廖宜顺都会送上一本精心挑选的书籍作为奖励。他还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下鼓励的话语,表达对学生的期望。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成为了他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生们手捧着廖宜顺赠送的书籍,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老师满满的关爱与鼓励。
匠心教学,与时俱进
廖宜顺承担着《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学体验,他每学期都会更新课程PPT。他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在制作PPT时,他精心设计每一个页面,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生动。通过更新PPT,廖宜顺让课堂更加有趣、高效,学生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廖宜顺用自己的匠心和对教学的执着,诠释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他和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被认定为武汉科技大学2022年一流本科课程,课程配套教材《土木工程材料》(第3版)在2024年顺利出版。
荣誉相伴,教艺生辉
廖宜顺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此,他在教育与学术领域深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倾心教育、关爱学生,2022年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教职工”,2024年获得“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模范”荣誉称号。廖宜顺积极钻研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取得的成果先后荣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廖宜顺也十分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积极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本科生累计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0余项,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2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6篇,包括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1篇。在廖宜顺指导下完成大创项目的本科生几乎全部进入“双一流”大学深造。这些荣誉,不仅是廖宜顺个人教育教学与学术生涯的有力见证,更激励着其他青年教师在教育与学术的征程中不懈奋进。
廖宜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他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教育事业中的模范。他的经历激励着更多青年教师为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