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彭文博 记者李周阳
王瑞东,中共党员,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1级本科生,大学期间曾获优秀学习标兵、社会实践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以专业第六的成绩保研本校。大学期间他担任过班长、班主任助理、年级助管等职务,他积极参加志愿社会服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一百小时。
从想家到独立自主,部队中力求上进的他学会从容不迫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这是他对当兵的理解。怀揣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憧憬,他在大一结束后坚定地选择了服兵役。
在四川凉山某部队服役期间,他负责看守军械库、开展防暴抢险相关服务。“刚进部队感觉还沉浸在过去,突然成为军人,自己既兴奋又忐忑。”他回忆起刚开始训练的场景:每天需要做规定的训练任务、按时保质、绝无松懈的完成。这些训练安排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也需要以军人的标准严苛自我。
训练的第一个月过后,他逐渐适应了训练的节奏,但自己又陷入了一段时间的孤独。“感觉有点与世隔绝,也十分想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对自己严格要求,通过加强训练的形式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会与战友们分组作战,在部队的各项考核中力求上进,提升自我、报效国家。
“两年兵役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养成了许多好习惯,让我面对生活的难题时从容不迫。”他总结道,“因为有过高强度的淬炼,所以忙碌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班助就是帮助”,重返学校的他学习生活两手抓
退伍复学后,王瑞东发现自己还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缺乏约束的大学生活与过去截然不同。”他回忆。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生活,他主动与辅导员辛宇驰谈心,表明自己是退伍大学生,愿意起模仿带头作用。
细心、有规划是同龄人给他的评价,在担任班长、年级助管时,他总能有条不紊安排好各类学业与活动,认真筹划每一个细节,他会向班级同学详细介绍专业学习要求,给予课程上的具体帮助,细致安排好早晚自习的考勤和日常课程,带领班级同学开展团建活动,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东哥”。
大二时,正值学校首次面向本校退伍大学生征招军训教官,王瑞东也是其中一员,当时他还是自动化类2205班的班主任助理。
回忆第一次与“东哥”见面,该班学生邹逸凡仍然记忆犹新。“军训期间,‘东哥’会认真且随和地听取我们的诉求,并且认真帮我们解决。他的每次出现都让我感觉像是‘家里人’来探班。”王瑞东还会不定期到学生寝室与他们谈心,讲述军营中的生活,勉励学生发展自我、保持上进心。军训期间他所带的学生马洋深受他影响,跟随他走上入伍之路。
对于王瑞东来说,“班助就是帮助。” 他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实际特长,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道路,学生淳宇乐在他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成功面试年级助管,邹逸凡则在他的支持下坚持新闻宣传,加入了我校校报记者团。
无论风雨,王瑞东总会最先到达教室,陪伴班级新生,遇到学生困难时,他会细致耐心解决,直到寝室断电后还在回复;他会定期组织班级团建,给同学过生日,送上诚挚祝福,与大家一起玩乐。 “大一 ‘东哥’让我们写下一封写给两年后自己的信,后来我看到后,找到了初心,感到生活更有动力。”淳宇乐说道。
成立退伍大学生服务站,将光热辐射校内外
大二时,王瑞东发现信息学院的退伍大学生基数大,且能在各专业上起到模仿带头作用。他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地方高校普遍施行对退伍大学生的优待服务,却缺乏以退伍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师生的一站式中心。
他向辅导员辛宇驰主动反映这一情况,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我校唯一一个院级自发组织的退伍大学生服务站,该服务站以服务师生群体为初心,通过承办学院“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军事技能大比武等军事主体活动,辐射联结思政宣讲、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退伍大学生在各方面的模仿带头作用。
在服务站成员的提议下,王瑞东在端午节组织了 “粽香你我心”的劳动教育活动,邀请食堂阿姨指导演示,与学生们一起包粽子、品粽子,将劳动成果分享给老师学生。服务站成员还会定期举办露天红色电影展播活动,邀请学生前来观看。暑期,服务站的17名成员分为多个小组,奔赴祖国14个省市,北至甘肃敦煌,南至广东珠海,从瞻仰红十五军的发源地到走进江西九江“九八”抗洪纪念碑,服务站集体用漫天“星光”传递红色血脉,创造出一副“信院红”的红色足迹地图。
王瑞东还积极利用服务优势,于社会实践期间在湖北黄梅县深耕老年服务,开展“迟日重晴”计划,慰问走访党员、宣传反诈知识,通过社区网格化服务帮助老年人修理电器、测量血压、提供智能便捷服务,种种努力,也使其暑期实践团获评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保研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面向未来,王瑞东表示自己会继续学习深造、提升自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坚持“退伍不褪色”的初心,用红色的脚步迈向前方的路,也温暖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