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保研人物系列稿件

作者:校报记者团编辑: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

通讯员 张语桐

“你很棒,值得去冲击更好的,可以为你这三年的努力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深夜的宿舍里,这句话点亮了黄嘉柔的心。她擦干眼泪,在计划本上用力圈画下新的目标。最初,保研并未出现在她的蓝图里,但她却一步步将“每一件小事”拼凑起来,最终组成了一张通往华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是我校2022级材料化学专业的黄嘉柔,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为自己的本科生涯写下了精彩的注脚。

从“随遇而安”到“有的放矢”

“我一定要读研!”高考结果尘埃落定后,黄嘉柔迅速调整心态,将读研作为自己大学生涯的远方灯塔。然而起初,这盏灯塔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她没有急于制定详尽的计划,而是选择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务实——专注于当下,稳定学习步调,保证高绩点。课余,她借助B站视频巩固专业知识,用一道道习题夯实基础。

“当未来充满不确定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成绩搞好。”这份清醒的认知,让她在大一便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让她第一次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保研,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词,开始进入她的视野。

“不过,保研确实是一件很意外的事。”她笑着说,“我没有刻意规划,只是到了可以做的时候,就去做了。”这种看似随性的背后,是她始终怀揣的“研究生幻想”。这个深埋心底的种子,让她开始主动关注赛事动态,积累竞赛知识,与学长学姐组队参赛。“没有功利的目的,我只是在认真地对待我的‘幻想’。”尽管初期的尝试多次无果,但她的积极与执着,让许多老师注意到了这个默默努力的女孩。

在“三重奏”的高压下,破茧成蝶

大二,是她大学生涯中最繁忙、也最接近崩溃的一年。专业课的重压、团委副书记的繁杂工作、学科竞赛的挑战,如同三座大山同时压来。迎新任务、社会实践结项、打磨路演PPT、每周数千字的辩论稿……她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连轴转,忙到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一天深夜,在修改汇报稿时,她在与母亲的通话中突然崩溃。“好累,真的不想干了。”积压已久的疲惫瞬间决堤,眼泪不受控制地落在未完的稿件上。然而,正是这次彻底的宣泄,让她在迷雾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她开始为眼前堆积如山的任务制定短期计划,一件件拆解,一步步完成。她不再惧怕劳累,甚至能在熬夜撰写辩论稿的过程中,与队友兴致勃勃地讨论,找到奋斗的乐趣。

“放开自己,不过度焦虑,把每一步都踏踏实实走好。”她这样告诉自己。回望那段岁月,黄嘉柔感慨:“部门工作的经历,让我被老师看到并推荐进入项目,才有了竞赛的成果。每一步都在为后来做铺垫。这段经历的价值,远不止于保研。”

心态,保研路上的终极“秘籍”

今年的保研改革,让许多学校取消了夏令营,预推免的九月成了唯一的战场。“没有保底院校,只能等待,这让我非常焦虑。”当看到有同学因错过系统信息而与985院校失之交臂时,她内心的紧张感更是达到了顶点。

但她有自己的“解压处方”——戴上耳机,播放偶像的歌曲,购买周边,追星成了治愈她的良药。在一次次自我调整中,她冷静地进行院校筛查,标注好每一个重要时间点。翻看自己厚厚的简历时,她默默用当初写下的目标鼓励自己:“方向,坚持,自省,拼搏。”

岁月不负有心人,她最终收获了多所985院校的面试通过通知。

谈及科研,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做科研不一定要很紧绷,我更喜欢用一种‘玩’的心态去探索。”当一片片性能各异的薄膜在她手中诞生,当整齐排列的实验成果像列队的士兵,她感受到了创造的喜悦,也仿佛看到了自己为科技强国防线砌上的那一块砖。

“在每个阶段开始前,我都会‘幻想’未来的生活。”大学期间,黄嘉柔种下了一颗又一颗关于梦想的种子。她始终相信,即便最终没有开出最绚烂的那朵花,沿途的风景也自有其意义。保研不是终点,她人生的新一轮“幻想”,才刚刚开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下一条:黄峰: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