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保研人物系列稿件

作者:校报记者团编辑: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

通讯员 袁菁悦

“恐惧,恰恰说明你对结果有所期待。既然期待,那就努力去拥有它。”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的林亦好,总是这样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这份积极的人生态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从高考失利、专业调剂到最终成功保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漫长“破局之路”。

跨界转身,从“未知恐惧”到“坚定抉择”

林亦好的大学起点,并非坦途。心仪自动化专业的她,因成绩不理想被调剂至土木工程。大一整年,转专业的念头在她心中盘旋,但对未知的恐惧让她迟迟无法迈出那一步。

“我已经在土木学习了一年,转专业后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害怕结果不如想象中好。”正当她犹豫不决时,朋友的一句反问点醒了她:“你在土木这一年,真的学到了你想要的吗?”这句话,让她猛然意识到自己在当前专业上的成长有限。恰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涛教授进行了细致的宣讲,点燃了她对物理电路的天然兴趣。于是,“转专业”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坚定不移的选择。

她为这场“跨界之战”做足了准备。深知转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她从大一开始就深耕高数,不仅吃透教材,更提前刷起了考研题,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疫情期间的寒假,成了她弯道超车的关键期。她不仅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还主动预习了高数(下)的知识。“重复能提升自信,但向前探索更有乐趣。”这份超前的努力,让她在转专业考试中游刃有余,再加上面试时展现出的清晰规划和强烈意愿,她成功敲开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门。

扬长避短,巧解英语“死结”

林亦好并非“六边形战士”,英语始终是她绕不开的短板。它不仅影响绩点,更一度成为保研路上的“拦路虎”:两次冲击六级失利,首次四级仅444分,距离保研门槛的450分仅差6分。

面对困局,她没有硬碰硬,而是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突围策略——将重心放在能发挥最大优势的专业课上,力求除英语外的所有课程都接近满绩。为了学好从未接触过的C语言和数据结构,她开启了“早六晚十”的图书馆模式,几乎所有醒着的时间都在啃书本。她独创了“网课+课本+习题”三阶学习法,先刷完网课建立知识框架,再精读课本、扫清习题,最终以优异成绩结课。她的iPad笔记,也从最初纠结于花哨格式,最终回归“实用为本”的朴素版本。对于思政等课程,她总结出“抓原题、背重点”的高效应试技巧。

大三下学期,在最后一次四级考试机会中,她终于以450分的成绩“压线”达标,获得了宝贵的保外资格。尽管起步已晚,但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依然顺利联系到了心仪的导师。

多试错,少畏惧

回顾保研路,林亦好坦言“走了不少弯路”。早期参加的竞赛含金量不高,大创项目也因排序问题未能加分。但这些看似“无效”的尝试,却让她在摸索中明晰了行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后来,通过班主任的引荐,她加入了新的课题组,在与学长学姐的并肩实操中,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科研归属。

面对学生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她的原则是“截止时间早的优先,时间不够就起早贪黑补”。而面对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焦虑,她的解压方式也简单直接:专注做事,便无暇多想。玩数独是她的放松利器,在10分钟的碎片时间里,既能放空大脑,又能锻炼思维。

谈及未来,林亦好的眼神里充满期待:“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不要畏难,慢慢走,我相信只要是我真正想做的,就一定能做好。”

从土木到电子,从英语“困难户”到成功保研名校,林亦好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人生或许常有偏差与短板,但只要找准自己的优势赛道,坚定前行,终能在不确定性中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下一条:黄峰: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