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周芩梦
“武汉的风,终究吹到了上海。”这是段雨杰在成功保研至复旦大学后,发出的感慨。作为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他用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的成绩、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金奖、“挑战杯”揭榜挂帅国家级一等奖等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为这句话写下了最坚实的注脚。优秀学生标兵、校“青马工程”优秀学员……无数光环的背后,是一个少年用热爱与坚韧,为自己的本科生涯画下的圆满句点。
以热爱为帆,破“天坑”迷雾
“生物专业不易,付出与回报常不成正比。但我信,只要足够热爱并坚持,就能站上金字塔尖。”面对“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普遍调侃,段雨杰给出了自己“从心选择”的答案。这份纯粹的热爱,正是他不断突破的源动力。
初入大学,他并未急于勾勒宏伟蓝图,而是选择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认真对待每门课程,扎实掌握每个知识点。这份专注,让他在大一便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崭露头角。起初,他的目标只是冲击国家奖学金,直到得知有学长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的消息,一颗更远大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我也要走到那一步”。
大二,他正式将“保研华五”确立为航向。为了抵达彼岸,他主动联系辅导员,向学长“取经”;他投身竞赛,用一座iGEM全球金奖,为自己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石。
然而,航行途中总有风暴。一次意外,让他的全速奔跑被迫按下暂停键。大三,在保研冲刺的关键期,一场排球训练中的意外导致他脚踝骨折、韧带断裂。躺在病床上,两周后的小组答辩迫在眉睫。
“那一刻真的想过松懈,甚至劝自己‘躺平’。但心底的不甘,最终战胜了退缩。”他忍着剧痛积极复健,同时争分夺秒地投入科研。在病床上,他与小组成员反复推敲答辩细节,预判每一个可能被问及的难题。两星期后,他拖着打着石膏的左腿,坚定地站上了答辩台。
不止于书斋,青春本该立体丰满
“科研和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不想只做一个埋首实验的人。”段雨杰始终坚信,全面的成长,才是青春最本真的模样。
他热爱运动。从校运会110米栏、400米栏赛道上飞驰的身影,到作为院排球队主力与队员并肩作战的汗水,运动赋予他坚韧与活力。他也沉醉于音乐。在沁湖合唱团担任男高音的日子里,他随团斩获中国国际合唱节银奖与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音乐滋养着他的心灵。
当然,成长也意味着取舍。大三搬至新校区后,距离的阻隔与备战保研的双重压力,让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合唱团,将精力聚焦于核心目标。
这些看似与科研“无关”的经历,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最独特的竞争力。大三暑假,在复旦大学的面试现场,当他准备好迎接一连串专业问题的“轰炸”时,面试老师却饶有兴致地问他:“排球打什么位置?跨栏最快多少秒?”
“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后续专业问题的回答也愈发从容。”他回忆道,“也许正是这些多元的经历,让老师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有潜力的我。”最终,在综合考量后,他欣然接受了复旦大学的橄榄枝。
回望四年,段雨杰感慨万千:“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从初入校园的懵懂,到保研复旦的从容,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持,每一次突破,都熔铸成他今日的模样。
如今,即将奔赴上海的他,已提前与导师确定了毕业论文方向。“希望以这篇论文为起点,在研究生阶段做出更多成绩。”谈及未来,他眼中闪烁着光芒。那份对生物学科的赤诚热爱,如同一艘坚固的方舟,终将载着他在科研的浩瀚海洋中,行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