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保研人物系列稿件

作者:校报记者团编辑: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

通讯员陈天曦 记者周文君

深夜的实验室里,光亮仅来自一方屏幕,映照着何浴泽专注的侧脸。铅笔在草稿纸上留下沙沙的轨迹,复杂的公式在推演中豁然开朗;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富有节奏,海量的数据在反复调试中趋于完美。他身旁,是堆积如山的资料,每一页都布满密密麻麻的标注。

这,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何浴泽大学三年的日常缩影。凭借这份对“心之所向”的执着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他斩获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13项,以连续三年绩点与综测排名双第一的卓越成绩,成功保研至东南大学机械专业。

始于热爱,忠于规划

当许多人涌向当时“吃香”的计算机专业时,何浴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志不在此,毅然选择了“车辆工程”。“选择大于努力,我更想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这份始于兴趣的选择,让他的大学学习之路显得格外“从容”且坚定。

但这“从容”背后,是极致的自律与规划。连续三年专业第一,绝非一蹴而就。他的秘诀有二:

一是“打破信息差”。他主动向学长学姐请教,提前摸清课程重点与考核范围,在书本上做好详尽标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索引系统。二是“三轮复习法”。他为每门考试都制定了周密的复习计划,通过三轮递进式的复习,扫清知识盲点,巩固薄弱环节,直至对所有题型都烂熟于心。

“大一从学长学姐的分享中得知,我们学校的学生也能去到国内顶尖学府,我便定下了保研的目标。”目标既定,行动便有了方向。他永远坐在教室前排,将每一份学习计划都执行得一丝不苟。

“保研的路很孤独,高强度的学习也很累,但我必须坚持。”独自搜寻院校信息,研究考核侧重,面对同辈竞争的压力……他将这些都化为前进的动力,用清晰的目标激励自己,在与同伴的良性竞争中不断调整心态,稳步前行。

从纸上到赛道,在团队中淬炼锋芒

何浴泽的严谨,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闪耀在赛道旁。大一,他便加入了高手云集的赤骥车队。从预备队员到留任大三成为管理层,他负责协调整个团队的运作,确保十个小组分工明确、劲往一处使。

“为了让赛车跑起来,我们经常通宵达旦。”他回忆道。当不同小组进度出现分歧时,他扮演的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团队的“粘合剂”。他会主动协调,在其他小组人手不足或进度迟缓时,毫不犹豫地派出自己的组员前去援助。“看到我们亲手打造的赛车在赛场上飞驰,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最终,团队的汗水换来了2024年中国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累累硕果。

不止于专业,构建立体的成长坐标

在专业学习和竞赛之外,何浴泽还努力拓展着自己的能力边界。

他是一位英语“天王”。凭借对语言的热爱,他辅修英语专业,在多门核心课程中拿下高分,并连续三年斩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奖项。

他也是一位负责的学生干部和志愿者。三年学习委员的经历,以及在图书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担任财务部长的经验,将曾经有些“大手大脚”的他,锻炼得条理分明,善于分类与整理。

面对压力,他从不积压。“我不喜欢把压力藏在心里。”找好友倾诉,或是一起吃饭、唱歌、玩剧本杀,这些都是他的“减压阀”,让他能迅速“满血复活”,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不一定要盲目追求高绩点,但保持向上的心态至关重要。”回望大学生活,何浴泽寄语学弟学妹。如今,他已计划在研究生阶段向机器视觉领域深耕,主动“跳出舒适区”,学习计算机编程,去拥抱一个更广阔的时代。从选择自己所爱,到爱上自己所选,并为之付出极致努力,何浴泽用行动诠释了“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真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下一条:黄峰: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