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保研人物系列稿件

作者:校报记者团编辑: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

通讯员 袁菁悦

“人总会有不足,关键是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校电子信息学院2022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邓鹏,在大学四年间,始终与内心的“完美主义”博弈。他将每一次挑战都视为一次自我对话,最终在不断的磨砺与和解中,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

学以致用,在实战中淬炼锋芒

“将书本上的技术,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这颗种子,在邓鹏心中早已萌芽。大二时,随着Python、信号处理等专业技能的日渐扎实,他渴望将知识转化为看得见的价值。在王老师的引荐下,他加入了游向荣老师的竞赛团队,正式开启了在实战中淬炼自己的征程。

“印象最深的是‘挑战杯’的‘智载安行’项目。”邓鹏回忆道。为了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智能驾驶安全系统,他承担了核心技术——智能预警避障的研发。由于技术陌生,他几乎投入了所有课余时间,甚至不惜挤占上课时间,去恶补相关知识。这项技术要求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全路况场景适配和算法实时性之间取得精妙平衡,挑战巨大。团队为此校准了海量数据,建立了庞大的场景库,并对算法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精简优化。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挑战中,他的专业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项目最终也成功斩获国家级金奖。

项目进程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来自创新创业学院特邀专家的一句尖锐评价:“你们的方案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可操作性,特点不够突出。”这番话如当头棒喝,让邓鹏团队茅塞顿开。他们毅然决定对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许多心血付之一炬,从头再来。这次“推倒重做”的阵痛,换来的是项目专业性的极大提升。

“真正全身心投入一个项目,收获是无可估量的。”邓鹏感慨,竞赛不仅锤炼了他的专业技能,更让他懂得了团队协作的真谛。

与“完美主义”和解:从内耗到内生的力量

“我是一个有点苛求完美的人。”邓鹏坦言。这份高标准,既是他追求卓越的动力,也曾是让他陷入焦虑的枷锁。

“完美主义”让他走了不少弯路。科研时,为了一个理想的PSNR(峰值信噪比)值,他会反复微调参数,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数小时的模型训练,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甚至因追求局部优化而破坏了整体平衡。“挑战杯”国赛冲刺阶段,为了PPT呈现的视觉完美,他反复修改,数次推翻重做,一度心力交瘁。

每当被这种苛求完美的念头困住时,他会选择去操场跑步,用汗水释放内心的不安;或是与家人倾诉,在沟通中寻求慰藉。这些习惯支撑着他一次次走出困境,并逐渐学会了用“优先级排序 + 核心目标聚焦”的策略,来化解对“完美”的执念。他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终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主动,是开启一切故事的钥匙

回望大学四年,邓鹏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是:“学好专业课是基础,但更要主动去链接资源——找老师、找学长学姐,多参加项目和比赛,做一个主动拥抱机会的‘有心人’。”

他自己正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大学期间,他时刻关注各类竞赛信息,主动报名参加“数模”“大唐杯”等比赛,遇到难题就立刻求助,初次参赛便收获省级大奖。那次宝贵的“挑战杯”机会,同样源于他的主动出击——在多次联系不同团队因经验不足而失败后,他没有气馁,而是总结反思,最终成功争取到了心仪的项目。他坚信:“主动,才有故事发生。”

在科研与竞赛中,当“完美主义”让他陷入自我否定的旋涡时,他会主动找到科研导师郑超兵老师和竞赛导师游向荣老师沟通,借助他们的经验与视角,打破“自我封闭的完美主义陷阱”。

“大一大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不敢尝试。”他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的尝试都是在积累经验。主动,永远是获取机会的最优解。”

谈及未来,邓鹏的眼神中多了一份从容。他希望在研究生阶段,既能在科研项目中取得突破,也能放慢脚步,去体验生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看看。从苛求完美到悦纳自我,邓鹏在大学四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成长,如今,他正带着这份通透与笃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下一条:黄峰:刚性科研 柔性育人